欢迎您来到话梅糖工程服务众包平台!

接项目找死,不接项目等死!施工单位越来越难了……

shania812138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53 次浏览 • 2016-11-16 14:25 • 来自相关话题

几乎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都处于弱势地位,施工单位正逐步被边缘化,面临转型的困局。 前段时间,跟一做工程的朋友(老A)聊天,跟我吐槽,现在的开发商合作没诚意、项目没利润,施工单位的日子不好过,听完他的哭诉,顿时感觉地产行业的水太深。 老A说,他前段时间,跟进西双版纳的一个旅游地产项目,已经降到6%了,质保金扣掉5%之后,只要工地有半点问题那1%就不见了,就这样,业主还要降价。就算没有问题,那1%也不够支付项目垫资的利息,前提还是业主能按照合约按时付款,如果再拖一拖,利息增加,这就白玩。可即便是这样,还有三家公司比我们价格低。 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在这场博弈之中,施工单位逐步被边缘化,面临转型的困局。最低价中标:想中途停工要挟或变更没门 前些年,房子好卖,开发商也不怎么管理,即便低价中标,通过几个变更,还能捞回不少利润。现在,地价贵,政府又现价,手上也没多少钱,导致最终压榨下游的施工单位。 在材料采购上,找材料商都找来,逐一比价,最终锁定材料品牌与价格后,采取甲定乙供的方式,业主自己不买,由施工单位来采购。由于开发商把材料商的价格压的很低,材料商也没多少利润空间,施工单位想要从材料商那里捞到油水几乎为零。材料商都是现款现货,否则不予供货,这个资金又得由乙方垫资来做,而且材料的损耗、质量问题等都得由施工单位承担。 过去,不少企业会通过中途停工来要挟,变相加钱。老A说,业主现在把合同都限制的很死,中途停工总要有个理由吧?没理由的停工,打官司也打不赢啊,最后白白损失了履约保证金。过去,在施工过程中做一个变更或签证,还能获得价格调整,现在需变更,甲方不进行价格调整,这一下子就没得玩了。更狠的是开发商将项目分为多标段,一旦有一家耍赖停工,立刻清场由另一家公司接受,而清场的单位还没有了履约保证金。 材料上没利润,开发商又压低管理费用,最终只剩下人工费,而这基本上很难支撑一家大型的企业的运营成本。老A说,施工单位的生存空间在哪,他也不清楚。 再说说,为啥施工企业争先恐后的上市?不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嘛,这些资金用来干嘛?就是为了适应目前的行业现状啊,不能垫资的施工企业现在直接就会被市场赶出去。开发商风险转移:以房抵款,好房子永远轮不到你好不容易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开发商跟你提出,“你是否愿意接受30%的工程款买我们的商铺”。老A答复,公司不乐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接出局。 楼市调控,房子不好卖,开发商通过以房抵款转移风险,施工单位就变成了开发商抗风险的垃圾桶。老A说,每天都有大量的地产公司找他们以房抵款。我说,有房抵那也不错,至少还是固定资产,还有变现的那一天。 老A说,“有价值的商铺,地产公司不会给我们的,他给的都是经他们营销部门评估了不好卖的风险很高的房子。”老A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祸害,在内蒙古做的一个项目,因各种原因同意了业主以房抵款,施工到了付款阶段,去售楼中心选房号,发现房价都是没折扣的。于是,老A让一个朋友以个人买房者的身份去询价,结果是八五折。知道啥概念不?全款抵来的房子最多能以八五折卖出去,中间15%要自己赔。一个项目本身赚不了多少,这种坑人坑到家了。即便这样,老A去选择了几个比较好的户型要定楼号,业主死活不给,就给了6个户型让老A自己挑,全是垃圾户型。 有钱就是不付给你,缺钱我可以贷给你 不知道是哪一位高人说的,房企间的竞争已是供应链的竞争。加之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放开,不少地产企业也涉足供应链金融。于是乎,大家都玩起了高大上的供应链金融,然后又开始坑施工单位了。 老A说,你说开发商没钱?他只是没钱给施工单位而已。老A最近刚接洽的一个企业,实际上也有两三个月了吧,在合作洽谈过程中,对方表示工程款是铁定要垫资的,但他们也有融资平台,缺钱他们可以贷款。 你得找他们贷款来为他们垫资。在无息为他们垫付款项之后还要支付给他们利息。为了钱,不要脸的地产公司又是很多。为对方垫资,想高价中标,基本做梦。三轮公开竞价,价低者中。等待行业洗牌,转型左右为难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用在老A身上不为过。他告诉我,现在迷茫了。转眼间,又到年底了,最怕的就是方向走错了。跟进的这几个项目,没有一个最终能够成单的,不是被无底线的压低价格,就是难以收回款项,付款方式不合理。  行业没有标准,业主才有信心一味地压价。施工单位处于房地产价值链里的落地环节,根据微笑理论,重要性也未放在很高的高度,劳动成果与企业的专业性也很难得到认可。在合作上没有话语权,未来该怎么走,还是一个未知数。 老A说,2016接近尾声了,2017年可能情况更糟糕,现在也只能熬、只能等,等待行业洗牌。市场乱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好的一面转向。无论是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自调,反正持续这么被动的让开发商打压,早晚会出大问题。市场的调整会在出问题之前发生还是之后发生我保证不了,但我知道这早晚会做调整。 听完老A的哭诉,或许现在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摸不到前路的方向,但黎明迟早会到来。老A这样的智猪博弈心态,正代表着行业里中上游企业所面临的困局。 查看全部
几乎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都处于弱势地位,施工单位正逐步被边缘化,面临转型的困局。

前段时间,跟一做工程的朋友(老A)聊天,跟我吐槽,现在的开发商合作没诚意、项目没利润,施工单位的日子不好过,听完他的哭诉,顿时感觉地产行业的水太深。

老A说,他前段时间,跟进西双版纳的一个旅游地产项目,已经降到6%了,质保金扣掉5%之后,只要工地有半点问题那1%就不见了,就这样,业主还要降价。就算没有问题,那1%也不够支付项目垫资的利息,前提还是业主能按照合约按时付款,如果再拖一拖,利息增加,这就白玩。可即便是这样,还有三家公司比我们价格低。

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在这场博弈之中,施工单位逐步被边缘化,面临转型的困局。最低价中标:想中途停工要挟或变更没门 前些年,房子好卖,开发商也不怎么管理,即便低价中标,通过几个变更,还能捞回不少利润。现在,地价贵,政府又现价,手上也没多少钱,导致最终压榨下游的施工单位。

pyjz2.jpg


在材料采购上,找材料商都找来,逐一比价,最终锁定材料品牌与价格后,采取甲定乙供的方式,业主自己不买,由施工单位来采购。由于开发商把材料商的价格压的很低,材料商也没多少利润空间,施工单位想要从材料商那里捞到油水几乎为零。材料商都是现款现货,否则不予供货,这个资金又得由乙方垫资来做,而且材料的损耗、质量问题等都得由施工单位承担。

过去,不少企业会通过中途停工来要挟,变相加钱。老A说,业主现在把合同都限制的很死,中途停工总要有个理由吧?没理由的停工,打官司也打不赢啊,最后白白损失了履约保证金。过去,在施工过程中做一个变更或签证,还能获得价格调整,现在需变更,甲方不进行价格调整,这一下子就没得玩了。更狠的是开发商将项目分为多标段,一旦有一家耍赖停工,立刻清场由另一家公司接受,而清场的单位还没有了履约保证金。

材料上没利润,开发商又压低管理费用,最终只剩下人工费,而这基本上很难支撑一家大型的企业的运营成本。老A说,施工单位的生存空间在哪,他也不清楚。

pyjz5.jpg


再说说,为啥施工企业争先恐后的上市?不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嘛,这些资金用来干嘛?就是为了适应目前的行业现状啊,不能垫资的施工企业现在直接就会被市场赶出去。开发商风险转移:以房抵款,好房子永远轮不到你好不容易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开发商跟你提出,“你是否愿意接受30%的工程款买我们的商铺”。老A答复,公司不乐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接出局。


楼市调控,房子不好卖,开发商通过以房抵款转移风险,施工单位就变成了开发商抗风险的垃圾桶。老A说,每天都有大量的地产公司找他们以房抵款。我说,有房抵那也不错,至少还是固定资产,还有变现的那一天。

老A说,“有价值的商铺,地产公司不会给我们的,他给的都是经他们营销部门评估了不好卖的风险很高的房子。”老A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祸害,在内蒙古做的一个项目,因各种原因同意了业主以房抵款,施工到了付款阶段,去售楼中心选房号,发现房价都是没折扣的。于是,老A让一个朋友以个人买房者的身份去询价,结果是八五折。知道啥概念不?全款抵来的房子最多能以八五折卖出去,中间15%要自己赔。一个项目本身赚不了多少,这种坑人坑到家了。即便这样,老A去选择了几个比较好的户型要定楼号,业主死活不给,就给了6个户型让老A自己挑,全是垃圾户型。

有钱就是不付给你,缺钱我可以贷给你

不知道是哪一位高人说的,房企间的竞争已是供应链的竞争。加之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放开,不少地产企业也涉足供应链金融。于是乎,大家都玩起了高大上的供应链金融,然后又开始坑施工单位了。

pyjz4.jpg


老A说,你说开发商没钱?他只是没钱给施工单位而已。老A最近刚接洽的一个企业,实际上也有两三个月了吧,在合作洽谈过程中,对方表示工程款是铁定要垫资的,但他们也有融资平台,缺钱他们可以贷款。

你得找他们贷款来为他们垫资。在无息为他们垫付款项之后还要支付给他们利息。为了钱,不要脸的地产公司又是很多。为对方垫资,想高价中标,基本做梦。三轮公开竞价,价低者中。等待行业洗牌,转型左右为难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用在老A身上不为过。他告诉我,现在迷茫了。转眼间,又到年底了,最怕的就是方向走错了。跟进的这几个项目,没有一个最终能够成单的,不是被无底线的压低价格,就是难以收回款项,付款方式不合理。 

行业没有标准,业主才有信心一味地压价。施工单位处于房地产价值链里的落地环节,根据微笑理论,重要性也未放在很高的高度,劳动成果与企业的专业性也很难得到认可。在合作上没有话语权,未来该怎么走,还是一个未知数。

老A说,2016接近尾声了,2017年可能情况更糟糕,现在也只能熬、只能等,等待行业洗牌。市场乱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好的一面转向。无论是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自调,反正持续这么被动的让开发商打压,早晚会出大问题。市场的调整会在出问题之前发生还是之后发生我保证不了,但我知道这早晚会做调整。

听完老A的哭诉,或许现在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摸不到前路的方向,但黎明迟早会到来。老A这样的智猪博弈心态,正代表着行业里中上游企业所面临的困局。

项目管理者牢记:出现这四种迹象应暂停项目

一缕春风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40 次浏览 • 2016-11-09 12:25 • 来自相关话题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会让项目走向失败。项目管理者应该谨记,如果出现了这四种迹象,要急速刹车,从长计议,暂停项目。 你看过《Rush》这部获奖电影吗?电影里,F1世界冠军赛车手,奥地利的尼基·劳达,在风险管理方面给他的顶级竞争对手,来自英格兰的詹姆斯·亨特上了一课。劳达先生讲述,他掌控着20%这一风险因素,任何环境因素产生的风险超过这一因素都可能导致死亡事故。在赛季的最后一场比赛,当劳达先生感觉风险太大时,在暴风雨中他停下了比赛。这一举措将最高奖项拱手让给了亨特先生,但劳达先生对把车停在路旁的举措并不后悔。后来,他比亨特先生获得了更多的世界冠军。 项目就像赛车一样复杂,周边存在着许多动态因素。同样跟比赛一样,知道何时需要暂停项目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最好的。下面四种迹象就需要暂停项目。   1、累积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途径通常,我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能获得并确定对问题的解决途径。这些途径有时候包括将问题上升到更高领导层面。然而,一旦项目有了很多问题并且无法确定解决途径时,项目就达到了一个点,这些无解的问题会影响当前跟后续的项目活动。   2、关键或者多个角色人员未到位我们都面临着为项目团队及时筹建找到合适水平和技能的资源的挑战。对于某些特殊的技能,寻找到合适的资源可能需要几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经理把员工到位时间编入到他们的项目计划中。一旦项目的关键角色或者多个角色空缺,一般晚于计划的员工到岗时间3周或者4周就会开始引起项目的拖延。由于本该开始的任务因为没有资源去实施,这种拖延就发生了。   3、缺少发起人我经历过发起人由于各种原因突然退出的项目,我也经历过项目发起人不愿再赞助项目的情形,这两种情形下,你需要快速地找到新的项目发起人。没有发起人,项目就没有了关键决策者引导项目向长远发展。典型的补救措施是依旧保持在项目上工作,发起人角色的缺失将引发组织缺少对项目的关注度,并最终导致失败。   4、不明确的或者变化着的成功标准项目的成功标准必须被清楚地理解,然而,有时项目发起人的变化、商业环境的变化、其他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起项目成功因素的重大变化。如果成功标准的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是暂停项目的好时机。基于新的成功标准,与项目领导者团队重新制定一份关于项目活动、进度、资源、预算的新计划。就像评价项目成果一样,评价我们项目经理通常根据取得的项目进展程度,与此同时,当项目面临高风险,能够适时停止项目的能力也应被评判。尽管这项能力看起来像个弱点,但停止一个将会引起太多风险的项目,并且重新调整项目的方向,可以减少潜在的总体成本,保留项目有价值的提议。 查看全部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会让项目走向失败。项目管理者应该谨记,如果出现了这四种迹象,要急速刹车,从长计议,暂停项目。

528E695731AE31D7F90ABCADD8B2E66E.jpeg

你看过《Rush》这部获奖电影吗?电影里,F1世界冠军赛车手,奥地利的尼基·劳达,在风险管理方面给他的顶级竞争对手,来自英格兰的詹姆斯·亨特上了一课。劳达先生讲述,他掌控着20%这一风险因素,任何环境因素产生的风险超过这一因素都可能导致死亡事故。在赛季的最后一场比赛,当劳达先生感觉风险太大时,在暴风雨中他停下了比赛。这一举措将最高奖项拱手让给了亨特先生,但劳达先生对把车停在路旁的举措并不后悔。后来,他比亨特先生获得了更多的世界冠军。

项目就像赛车一样复杂,周边存在着许多动态因素。同样跟比赛一样,知道何时需要暂停项目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最好的。下面四种迹象就需要暂停项目。
 
1、累积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途径通常,我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能获得并确定对问题的解决途径。这些途径有时候包括将问题上升到更高领导层面。然而,一旦项目有了很多问题并且无法确定解决途径时,项目就达到了一个点,这些无解的问题会影响当前跟后续的项目活动。
 
2、
关键或者多个角色人员未到位我们都面临着为项目团队及时筹建找到合适水平和技能的资源的挑战。对于某些特殊的技能,寻找到合适的资源可能需要几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经理把员工到位时间编入到他们的项目计划中。一旦项目的关键角色或者多个角色空缺,一般晚于计划的员工到岗时间3周或者4周就会开始引起项目的拖延。由于本该开始的任务因为没有资源去实施,这种拖延就发生了。
 
3、缺少发起人我经历过发起人由于各种原因突然退出的项目,我也经历过项目发起人不愿再赞助项目的情形,这两种情形下,你需要快速地找到新的项目发起人。没有发起人,项目就没有了关键决策者引导项目向长远发展。典型的补救措施是依旧保持在项目上工作,发起人角色的缺失将引发组织缺少对项目的关注度,并最终导致失败。
 
4、
不明确的或者变化着的成功标准项目的成功标准必须被清楚地理解,然而,有时项目发起人的变化、商业环境的变化、其他内部/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起项目成功因素的重大变化。如果成功标准的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是暂停项目的好时机。基于新的成功标准,与项目领导者团队重新制定一份关于项目活动、进度、资源、预算的新计划。就像评价项目成果一样,评价我们项目经理通常根据取得的项目进展程度,与此同时,当项目面临高风险,能够适时停止项目的能力也应被评判。尽管这项能力看起来像个弱点,但停止一个将会引起太多风险的项目,并且重新调整项目的方向,可以减少潜在的总体成本,保留项目有价值的提议。


这些年提的项目管理顶层设计到底是什么?

KQ大侠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19 次浏览 • 2016-11-04 20:14 • 来自相关话题

我们咨询团队近些年接触的大量项目型企业,都从传统的“如何做好一个项目”开始探讨“如何保障所有项目成功”,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团队,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要实现所有项目的成功,靠项目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上而下进行组织全系统的设计,于是行业里开始流行“项目管理顶层设计”一词,突破现有模式。 那到底什么是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 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是指项目型企业以项目为中心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以职能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转变,构建企业总部、分子公司及事业部、项目部的分层管控体系。充分调动各层级的积极性,使各层级的经营活动标准化、流程化,使经营管理工作向企业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顶层设计需要设计什么? 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上需满足战略、组织规划要求,下需明确项目组织规划与管理规范,横向对接市场、预算、绩效、资源、接口管理,纵向延伸到项目业务过程管理、项目十大要素管理,是为项目型企业业务获取与项目实施提供全面支持的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顶层设计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关于顶层设计中的的具体内容,请听下回分解。 那我们应该怎么开展顶层设计? 组织配合: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由企业总部组织开展,综合市场经营、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系统共同参与,以企业战略规划及项目管理子战略为输入,以企业现有业务及项目管理为基础,充分分析企业现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制定组织级项目管理的规则。顶层设计输出的文件可以是项目管理宪法、纲要、办法或指令等,是项目管理核心制度文件,涵盖与项目相关的各个方面。 制度配套: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是企业项目管理最高层、系统的规划,而要真正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的组织架构需要从职能管理转变为项目为主的强矩阵结构,并以顶层设计为指引,建立更详细的、更具操作性、实效性的体系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做好具体项目的管理和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也要重视向项目为中心转变对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对预算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以项目为中心运作的要求。 查看全部
<p>我们咨询团队近些年接触的大量项目型企业,都从传统的&ldquo;如何做好一个项目&rdquo;开始探讨&ldquo;如何保障所有项目成功&rdquo;,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团队,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要实现所有项目的成功,靠项目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上而下进行组织全系统的设计,于是行业里开始流行&ldquo;项目管理顶层设计&rdquo;一词,突破现有模式。<br />
那到底什么是项目管理的顶层设计<br />
IMG_1549.JPG
<br />
<br />
IMG_1550.JPG
<br />
<br />
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是指项目型企业以项目为中心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以职能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转变,构建企业总部、分子公司及事业部、项目部的分层管控体系。充分调动各层级的积极性,使各层级的经营活动标准化、流程化,使经营管理工作向企业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p>

<p><br />
顶层设计需要设计什么?<br />
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上需满足战略、组织规划要求,下需明确项目组织规划与管理规范,横向对接市场、预算、绩效、资源、接口管理,纵向延伸到项目业务过程管理、项目十大要素管理,是为项目型企业业务获取与项目实施提供全面支持的管理系统。<br />
项目管理顶层设计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p>

<p>关于顶层设计中的的具体内容,请听下回分解。<br />
那我们应该怎么开展顶层设计?<br />
组织配合: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由企业总部组织开展,综合市场经营、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系统共同参与,以企业战略规划及项目管理子战略为输入,以企业现有业务及项目管理为基础,充分分析企业现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制定组织级项目管理的规则。顶层设计输出的文件可以是项目管理宪法、纲要、办法或指令等,是项目管理核心制度文件,涵盖与项目相关的各个方面。<br />
制度配套:组织级项目管理顶层设计是企业项目管理最高层、系统的规划,而要真正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的组织架构需要从职能管理转变为项目为主的强矩阵结构,并以顶层设计为指引,建立更详细的、更具操作性、实效性的体系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做好具体项目的管理和相应的配套机制建设,也要重视向项目为中心转变对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对预算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以项目为中心运作的要求。</p>

投标文件这样检查,大大提高中标率!

一缕春风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37 次浏览 • 2016-11-01 20:54 • 来自相关话题

一、封面 1、封面格式是否与招标文件要求格式一致,文字打印是否有错字。 2、封面标段、里程是否与所投标段、里程一致。 3、企业法人或委托代理人是否按照规定签字或盖章,是否按规定加盖单位公章,投标单位名称是否与资格审查时的单位名称相符。 4、投标日期是否正确。 二、目录 1、目录内容从顺序到文字表述是否与招标文件要求一致。 2、目录编号、页码、标题是否与内容编号、页码(内容首页)、标题一致。 三、投标书及投标书附录 1、投标书格式、标段、里程是否与招标文件规定相符,建设单位名称与招标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2、报价金额是否与“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投标报价汇总表”、“综合报价表”一致,大小写是否一致,国际标中英文标书报价金额是否一致。 3、投标书所示工期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 4、投标书是否按已按要求盖公章。 5、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是否按要求签字或盖章。 6、投标书日期是否正确,是否与封面所示吻合。 四、修改报价的声明书(或降价函) 1、修改报价的声明书是否内容与投标书相同。 2、降价函是否按招标文件要求装订或单独递送。 五、授权书、银行保函、信贷证明 1、授权书、银行保函、信贷证明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格式填写。 2、上述三项是否由法人正确签字或盖章。 3、委托代理人是否正确签字或盖章。 4、委托书日期是否正确。 5、委托权限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单位公章加盖完善。 6、信贷证明中信贷数额是否符合业主明示要求,如业主无明示,是否符合标段总价的一定比例。 六、报价 1、报价编制说明要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繁简得当。 2、报价表格式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格式,子目排序是否正确。 3、“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投标报价汇总表”、“综合报价表”及其他报价表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填写,编制人、审核人、投标人是否按规定签字盖章。 4、“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与“投标报价汇总表”的数字是否吻合,是否有算术错误。 5、“投标报价汇总表”与“综合报价表”的数字是否吻合,是否有算术错误。 6、“综合报价表”的单价与“单项概预算表”的指标是否吻合,是否有算术错误。“综合报价表”费用是否齐全,特别是来回改动时要特别注意。 7、“单项概预算表”与“补充单价分析表”、“运杂费单价分析表”的数字是否吻合,工程数量与招标工程量清单是否一致,是否有算术错误。 8、“补充单价分析表”、“运杂费单价分析表”是否有偏高、偏低现象,分析原因,所用工、料、机单价是否合理、准确,以免产生不平衡报价。 9、“运杂费单价分析表”所用运距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规定,是否符合调查实际。 10、配合辅助工程费是否与标段设计概算相接近,降造幅度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是否与投标书其他内容的有关说明一致,招标文件要求的其他报价资料是否准确、齐全。 11、定额套用是否与施工组织设计安排的施工方法一致,机具配置尽量与施工方案相吻合,避免工料机统计表与机具配置表出现较大差异。 12、定额计量单位、数量与报价项目单位、数量是否相符合。 13、“工程量清单”表中工程项目所含内容与套用定额是否一致。 14、“投标报价汇总表”、“工程量清单”采用Excel表自动计算,数量乘单价是否等于合价(合价按四舍五入规则取整)。合计项目反求单价,单价保留两位小数。 七、对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确认和承诺 1、投标书承诺与招标文件要求是否吻合。 2、承诺内容与投标书其他有关内容是否一致。 3、承诺是否函盖了招标文件的所有内容,是否实质上响应了招标文件的全部内容及招标单位的意图。野猪在招标文件中隐含的分包工程等要求,投标文件在实质上是否予以响应。 4、招标文件要求逐条承诺的内容是否逐条承诺。   查看全部
<p>一、封面<br />
1、封面格式是否与招标文件要求格式一致,文字打印是否有错字。</p>

<p>2、封面标段、里程是否与所投标段、里程一致。</p>

<p>3、企业法人或委托代理人是否按照规定签字或盖章,是否按规定加盖单位公章,投标单位名称是否与资格审查时的单位名称相符。</p>

<p>4、投标日期是否正确。</p>

<p>二、目录<br />
1、目录内容从顺序到文字表述是否与招标文件要求一致。</p>

<p>2、目录编号、页码、标题是否与内容编号、页码(内容首页)、标题一致。</p>

<p>三、投标书及投标书附录<br />
1、投标书格式、标段、里程是否与招标文件规定相符,建设单位名称与招标单位名称是否正确。</p>

<p>2、报价金额是否与&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rdquo;、&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rdquo;、&ldquo;综合报价表&rdquo;一致,大小写是否一致,国际标中英文标书报价金额是否一致。</p>

<p>3、投标书所示工期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p>

<p>4、投标书是否按已按要求盖公章。</p>

<p>5、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是否按要求签字或盖章。</p>

<p>6、投标书日期是否正确,是否与封面所示吻合。<br />
四、修改报价的声明书(或降价函)<br />
1、修改报价的声明书是否内容与投标书相同。</p>

<p>2、降价函是否按招标文件要求装订或单独递送。<br />
五、授权书、银行保函、信贷证明<br />
1、授权书、银行保函、信贷证明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格式填写。</p>

<p>2、上述三项是否由法人正确签字或盖章。</p>

<p>3、委托代理人是否正确签字或盖章。</p>

<p>4、委托书日期是否正确。</p>

<p>5、委托权限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单位公章加盖完善。</p>

<p>6、信贷证明中信贷数额是否符合业主明示要求,如业主无明示,是否符合标段总价的一定比例。<br />
六、报价<br />
1、报价编制说明要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繁简得当。</p>

<p>2、报价表格式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格式,子目排序是否正确。</p>

<p>3、&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rdquo;、&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rdquo;、&ldquo;综合报价表&rdquo;及其他报价表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填写,编制人、审核人、投标人是否按规定签字盖章。</p>

<p>4、&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rdquo;与&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rdquo;的数字是否吻合,是否有算术错误。</p>

<p>5、&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rdquo;与&ldquo;综合报价表&rdquo;的数字是否吻合,是否有算术错误。</p>

<p>6、&ldquo;综合报价表&rdquo;的单价与&ldquo;单项概预算表&rdquo;的指标是否吻合,是否有算术错误。&ldquo;综合报价表&rdquo;费用是否齐全,特别是来回改动时要特别注意。</p>

<p>7、&ldquo;单项概预算表&rdquo;与&ldquo;补充单价分析表&rdquo;、&ldquo;运杂费单价分析表&rdquo;的数字是否吻合,工程数量与招标工程量清单是否一致,是否有算术错误。</p>

<p>8、&ldquo;补充单价分析表&rdquo;、&ldquo;运杂费单价分析表&rdquo;是否有偏高、偏低现象,分析原因,所用工、料、机单价是否合理、准确,以免产生不平衡报价。</p>

<p>9、&ldquo;运杂费单价分析表&rdquo;所用运距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规定,是否符合调查实际。</p>

<p>10、配合辅助工程费是否与标段设计概算相接近,降造幅度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是否与投标书其他内容的有关说明一致,招标文件要求的其他报价资料是否准确、齐全。</p>

<p>11、定额套用是否与施工组织设计安排的施工方法一致,机具配置尽量与施工方案相吻合,避免工料机统计表与机具配置表出现较大差异。</p>

<p>12、定额计量单位、数量与报价项目单位、数量是否相符合。</p>

<p>13、&ldquo;工程量清单&rdquo;表中工程项目所含内容与套用定额是否一致。</p>

<p>14、&ldquo;投标报价汇总表&rdquo;、&ldquo;工程量清单&rdquo;采用Excel表自动计算,数量乘单价是否等于合价(合价按四舍五入规则取整)。合计项目反求单价,单价保留两位小数。<br />
七、对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的确认和承诺<br />
1、投标书承诺与招标文件要求是否吻合。</p>

<p>2、承诺内容与投标书其他有关内容是否一致。</p>

<p>3、承诺是否函盖了招标文件的所有内容,是否实质上响应了招标文件的全部内容及招标单位的意图。野猪在招标文件中隐含的分包工程等要求,投标文件在实质上是否予以响应。</p>

<p>4、招标文件要求逐条承诺的内容是否逐条承诺。<br />
&nbsp;</p>

如何规避工程分包的风险

shania812138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4 次浏览 • 2016-10-31 16:28 • 来自相关话题

工程分包一般由总包或者业主负责,总包负责一般分包,业主负责指定分包,工程分包的安全隐患也是存在的,如何规避工程分包的风险,主要可以从以下举措把握:发包人不得直接指定专业施工分包人或劳务分包人、总承包人进行专业分包,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和总承包人不得全部转包,也不得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发包给其他承包人等内容,下面由小编为您介绍。 1.发包人不得直接指定专业施工分包人或劳务分包人 这里国内的规定和要求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有所不同。综合国内目前有效的法律法规,都是要求分包人和总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几无例外。这说明对分包人的挑选,总承包人实际上责任重大。而按照FIDIC等规则,发包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了解,选择和指定分包人,对于发包人选择的分包人,总承包人是可以不承担如此严格的责任的。 2.发包人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建设工程肢解,发包给几个承包人 这主要是对发包人提出的要求。也就是禁止肢解发包。 3.总承包人进行专业分包,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认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总承包合同中加以约定;二是在总承包合同签订后,取得了建设单位的书面认可。从律师法律实务的角度强调,这种认可必须是书面的,比如通过工作联系单、会议纪要、签证、通知、说明等等。 4.分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劳务分包属于一个例外 这样说的法律依据是《解释》第七条: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当事人以转包建设工程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请求确认无效的,不予支持。这一规定确立了劳务分包不得认定为工程转包的原则。以劳务分包的方式承包工程是合法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这种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不好区别,劳务分包的特性是“包工不包料”,那么在施工中分包人垫资或着领款购买部分材料的行为如何看待呢?如果看成劳务分包的受托代买材料行为,就不用担心没有经过发包人认可而无效。如果看成包工也包料,就很容易被认定为专业承包,专业承包是需要发包人认可的,否则效力就有问题。一般的建议是: (1)购买材料一定是零星的、少量的、辅助的。 (2)在材料交接、进场、入库、使用时,在垫资手续和领款手续上,要写明是代购材料,特别是如果有大宗采购材料的情况,一定要明示为受托代购。 (3)在结算方式上,要尽量避免和工程费计价、取费混淆起来。 5.总承包人不得全部转包,也不得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发包给其他承包人 6.将工程的主体结构交由他人施工 禁止的范围从主体结构的禁止,演化成主要工作量、再演化成群组工程中的过半数。 7.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都要具备资质,并且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业务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开始的案例二劳务公司再与罗某个人签订《分包协议》不可能是真正的合法的分包协议。 8.禁止再分包和转包 9.分包人和总承包人对其成果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劳务分包例外) 10.注意分包合同关系的相对性问题 查看全部
工程分包一般由总包或者业主负责,总包负责一般分包,业主负责指定分包,工程分包的安全隐患也是存在的,如何规避工程分包的风险,主要可以从以下举措把握:发包人不得直接指定专业施工分包人或劳务分包人、总承包人进行专业分包,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和总承包人不得全部转包,也不得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发包给其他承包人等内容,下面由小编为您介绍。

1.发包人不得直接指定专业施工分包人或劳务分包人

这里国内的规定和要求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有所不同。综合国内目前有效的法律法规,都是要求分包人和总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几无例外。这说明对分包人的挑选,总承包人实际上责任重大。而按照FIDIC等规则,发包人可以根据自己对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了解,选择和指定分包人,对于发包人选择的分包人,总承包人是可以不承担如此严格的责任的。

2.发包人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建设工程肢解,发包给几个承包人

这主要是对发包人提出的要求。也就是禁止肢解发包。

3.总承包人进行专业分包,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

认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总承包合同中加以约定;二是在总承包合同签订后,取得了建设单位的书面认可。从律师法律实务的角度强调,这种认可必须是书面的,比如通过工作联系单、会议纪要、签证、通知、说明等等。

4.分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劳务分包属于一个例外

这样说的法律依据是《解释》第七条:具有劳务作业法定资质的承包人与总承包人、分包人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当事人以转包建设工程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请求确认无效的,不予支持。这一规定确立了劳务分包不得认定为工程转包的原则。以劳务分包的方式承包工程是合法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这种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不好区别,劳务分包的特性是“包工不包料”,那么在施工中分包人垫资或着领款购买部分材料的行为如何看待呢?如果看成劳务分包的受托代买材料行为,就不用担心没有经过发包人认可而无效。如果看成包工也包料,就很容易被认定为专业承包,专业承包是需要发包人认可的,否则效力就有问题。一般的建议是:

(1)购买材料一定是零星的、少量的、辅助的。

(2)在材料交接、进场、入库、使用时,在垫资手续和领款手续上,要写明是代购材料,特别是如果有大宗采购材料的情况,一定要明示为受托代购。

(3)在结算方式上,要尽量避免和工程费计价、取费混淆起来。

5.总承包人不得全部转包,也不得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发包给其他承包人

6.将工程的主体结构交由他人施工


禁止的范围从主体结构的禁止,演化成主要工作量、再演化成群组工程中的过半数。

7.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都要具备资质,并且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业务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开始的案例二劳务公司再与罗某个人签订《分包协议》不可能是真正的合法的分包协议。

8.禁止再分包和转包

9.分包人和总承包人对其成果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劳务分包例外)

10.注意分包合同关系的相对性问题

工具|责任矩阵:铁打的项目经理,流水的项目团队

KQ大侠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00 次浏览 • 2016-10-24 15:18 • 来自相关话题

为什么使用责任矩阵 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千头万绪,参与项目的部门与个人又五花八门,为此需要一种手段将任务落实到相应的人头上,确保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人员去负责和完成,这便是人员分工。责任矩阵(Responsibility Matrix, RM)就是一种将工作任务分配、落实到项目执行组织的相关职能部门或个人,并明确表示出其角色、职责和工作关系的矩阵图形。它以项目的工作任务为行,以组织单元(部门或个人)为列,用字母或特定的符号表示相关部门或个人在不同工作任务中的角色或职责,简洁明确地显示出项目人员的分工情况。通过责任矩阵,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确保项目因岗设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从而避免责任不清而出现的无人负责、推诿扯皮的现象。 责任矩阵有哪些作用 ◆将项目的具体任务分配、落实到相关的人员或职能部门,使项目的人员分工一目了然,每个成员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 ◆清楚地显示出项目执行组织各部门或个人之间的角色、职责和相互关系,避免责任不清而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 ◆可以充分考虑任务执行人员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职业资格、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分工,确保最适当的人去做最适当的事,从而提高工作和项目管理的效率; ◆有利于项目经理从宏观上看清任务的分配是否平衡、适当,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确保项目因岗设人,机构精炼; ◆便于就人员分工情况与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使大家都知道各自的角色与职责,并且达成共识。 责任矩阵怎么用 (1)召集项目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或工作分解结构(WBS)等工具列出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如果已经有了项目的WBS,则可以直接用WBS中的工作包。注意要尽可能把任务分解到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完成这项工作可以有且只能有一个交付结果,任务分解不彻底难以落实到人头上,或者可能导致人员分工出现混乱的情况。 (2)列出参与项目管理以及负责执行项目任务的个人或职能部门名称,并且搞清楚这些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性格特征以及能够用在项目上的工作时间情况,以便在分工时予以考虑。 (3)以工作任务为行,以执行工作任务的个人或部门为列,画出相互关系矩阵图。 (4)在矩阵图的行与列交叉窗口里,用字母、符号或数字显示任务与执行者的责任关系,任务执行者在项目管理中通常有三种角色和职责——直接责任、参与以及审批,用字母表示为A——审批,R——直接责任,I——参与。 (5)检查各个部门或人员的任务分配是否均衡、适当,是否有过度分配或者分配不当的现象,如有必要则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6)将责任矩阵与项目成员沟通,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项目中的任务和要求,确保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获取他们的承诺,从而确保项目各项任务的完成。 (7)将责任矩阵与相关的职能部门经理沟通,让职能部门经理清楚他们部门的人员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及项目对这些工作任务的要求,以便最大程度地得到职能部门的支持。 (8)必要时,还要将责任矩阵与客户沟通,获得客户的认可和确认。 案例 下面的例子是某软件开发项目的责任矩阵,最左列是任务分解后的WBS工作包,右列是参与项目的人员,这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只有项目经理、一个系统设计师和一个程序员参与,他们的角色和职责用三个字母A,R和I表示。这里A表示审批,也就是任务完成后由这个人签字把关,R表示直接责任,也就是这个人负责具体执行该任务,I表示参与,也就是这个人为任务的直接责任人提供信息、行政、后勤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周小桥 来源|项目管理技术,原文标题《责任矩阵:人员分工》 查看全部
为什么使用责任矩阵

项目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千头万绪,参与项目的部门与个人又五花八门,为此需要一种手段将任务落实到相应的人头上,确保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人员去负责和完成,这便是人员分工。责任矩阵(Responsibility Matrix, RM)就是一种将工作任务分配、落实到项目执行组织的相关职能部门或个人,并明确表示出其角色、职责和工作关系的矩阵图形。它以项目的工作任务为行,以组织单元(部门或个人)为列,用字母或特定的符号表示相关部门或个人在不同工作任务中的角色或职责,简洁明确地显示出项目人员的分工情况。通过责任矩阵,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确保项目因岗设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从而避免责任不清而出现的无人负责、推诿扯皮的现象。

责任矩阵有哪些作用

◆将项目的具体任务分配、落实到相关的人员或职能部门,使项目的人员分工一目了然,每个成员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

◆清楚地显示出项目执行组织各部门或个人之间的角色、职责和相互关系,避免责任不清而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

◆可以充分考虑任务执行人员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职业资格、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分工,确保最适当的人去做最适当的事,从而提高工作和项目管理的效率;

◆有利于项目经理从宏观上看清任务的分配是否平衡、适当,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确保项目因岗设人,机构精炼;

◆便于就人员分工情况与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使大家都知道各自的角色与职责,并且达成共识。

责任矩阵怎么用

(1)召集项目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或工作分解结构(WBS)等工具列出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如果已经有了项目的WBS,则可以直接用WBS中的工作包。注意要尽可能把任务分解到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完成这项工作可以有且只能有一个交付结果,任务分解不彻底难以落实到人头上,或者可能导致人员分工出现混乱的情况。

(2)列出参与项目管理以及负责执行项目任务的个人或职能部门名称,并且搞清楚这些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性格特征以及能够用在项目上的工作时间情况,以便在分工时予以考虑。

(3)以工作任务为行,以执行工作任务的个人或部门为列,画出相互关系矩阵图。

(4)在矩阵图的行与列交叉窗口里,用字母、符号或数字显示任务与执行者的责任关系,任务执行者在项目管理中通常有三种角色和职责——直接责任、参与以及审批,用字母表示为A——审批,R——直接责任,I——参与。

(5)检查各个部门或人员的任务分配是否均衡、适当,是否有过度分配或者分配不当的现象,如有必要则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6)将责任矩阵与项目成员沟通,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项目中的任务和要求,确保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获取他们的承诺,从而确保项目各项任务的完成。

(7)将责任矩阵与相关的职能部门经理沟通,让职能部门经理清楚他们部门的人员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及项目对这些工作任务的要求,以便最大程度地得到职能部门的支持。

(8)必要时,还要将责任矩阵与客户沟通,获得客户的认可和确认。

案例

下面的例子是某软件开发项目的责任矩阵,最左列是任务分解后的WBS工作包,右列是参与项目的人员,这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只有项目经理、一个系统设计师和一个程序员参与,他们的角色和职责用三个字母A,R和I表示。这里A表示审批,也就是任务完成后由这个人签字把关,R表示直接责任,也就是这个人负责具体执行该任务,I表示参与,也就是这个人为任务的直接责任人提供信息、行政、后勤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素材-1.png


作者|周小桥

来源|项目管理技术,原文标题《责任矩阵:人员分工》

“有闲的”经营者与“很累的”管理者

黎明的曙光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00 次浏览 • 2016-10-23 22:34 • 来自相关话题

那些集经营者与管理者于一身的高管们,要把更多的管理职责交给别人,让自己解脱出来,更专注于市场问题和战略决策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高管,如总经理、副总经理、HR总监、销售总监OR财务总监,那么,当有人突然问你:你是属于经营者还是管理者?你可能会觉得很突然:这有区别吗? 经营者眼睛是向外的,主要负责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纯管理者眼睛是向内的,主要负责做好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决策。 一个企业要想赚钱,首先必须要做好经营决策,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决策: ▷ 是否要上马一个项目 ▷ 生产(或销售)什么产品 ▷ 生产多少产品(或进货多少) ▷ 价格定多少 这四个决策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决策错了就会使企业遭受很大的损失,属于风险很大的决策。 例如,一个房地产公司要不要再建房子?不好说,房价可能继续涨也可能马上要跌了;造高档商品房还是造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不知道,哪一个会更好卖要到时才会知道;造多少?要研究,造多了可能卖不掉,造少了又不够卖;价格定多少?也不好说,建好了再看情况。 这些问题都是事先没有确定的答案的,然而又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几个决策做对了,则老板赚钱很容易,员工工作很轻松,年底大家都可以有奖金有分红。相反,如果这几个决策做错了,则无论生产工人生产时如何挥汗如雨,销售人员如何东奔西跑劳苦奔波,企业最终还是逃不了亏损的命运。 所以经营者必须眼睛向外,紧紧盯着市场,时刻关注市场,争取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管理者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是向内的,主要负责做好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决策。果一个公司已经确定要上马一个项目,在人、财、物一定的条件下该如何做才能做得最好,例如如何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如何融资才能使得资金成本最低,如何采购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原材料的成本最小,如何保证房子的质量,如何才能让房子的成本降到最低等等都是属于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决策问题。 当然现在基本上有科学方法特别是定量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了,所以这类决策相对经营决策来说要容易些。 其实在企业里面,把事做对,主要是经营者的事情;把事做好,主要是专职管理者的事情。 在经营者眼里企业是一个整体,关注整体的竞争力;在管理者的眼里企业是多个部分组成的系统,主要关注系统的效率。 在经营者的眼里,企业应是一个整体,他主要关注这个整体的竞争力,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到底有没有优势,能不能竞争过别人。他不应该过多地关注细节,因为他是经营者,是要放眼全局的人。过分关注细节的人是很难做好经营者的。经营者应该放眼全局,关注整体,而不应该过分地关注细节。 打一个比方,在经营者的眼里,企业就应该只是一个拳头,主要看这个拳头有没有力量,打不打得过别人,而不要过分关注这个拳头里有四个指头还是五个指头,哪个手指头长哪个手指头短,哪个手指头有力量哪个手指头较脆弱等,这些都不是他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反,这些正好应该是专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因为,在管理者的眼里企业应是由多个部分(部门)组成的系统,他们主要关注系统的效率,也就是这个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如果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他作为一个管理者就成功了。 而一个系统要想有效率必须其子系统有效率,理论上一个管理者做好三件事就可以了:一是实现资源的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效率。这也是科学评价一个管理者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 管理者应该很忙很累,而经营者应该有闲工夫喝茶、看报纸、听音乐、交友聊天。 很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他们都是创业者,他们现在都抱怨很忙很累。这些老板们要特别注意做好“角色转换”,应该而且必须从一个管理具体事务的角色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变成一个高瞻远瞩的经营者,从一个很忙很累的管理者转变为有闲工夫喝茶、看报纸、听音乐、交友的经营者。 经营者应该要让专职管理者很累很忙,自己有闲工夫做其他事情,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重大的战略问题特别是经营问题和发展问题,他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得更大更强。 经营者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些制度和相关的秩序,确保自己不在公司的情况下企业也能正常运转,不断地从其下级那里得到反馈,这是保证授权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有“信息获取”的制度保证。对企业内部各种问题、信息缺乏了解,势必影响到高层经营者的战略决策,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有必要的信息沟通制度,如例会制度、每月总结报告制度等。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个经营者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手下至少有一帮直接下属需要他去管理;但是一个管理者不一定是经营者,他只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因为他不对企业利润负有重要责任。现在大多数企业高层都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 查看全部

tmb25264981.jpg

那些集经营者与管理者于一身的高管们,要把更多的管理职责交给别人,让自己解脱出来,更专注于市场问题和战略决策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高管,如总经理、副总经理、HR总监、销售总监OR财务总监,那么,当有人突然问你:你是属于经营者还是管理者?你可能会觉得很突然:这有区别吗?

经营者眼睛是向外的,主要负责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纯管理者眼睛是向内的,主要负责做好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决策。

一个企业要想赚钱,首先必须要做好经营决策,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最重要的决策:

▷ 是否要上马一个项目

▷ 生产(或销售)什么产品

▷ 生产多少产品(或进货多少)

▷ 价格定多少


这四个决策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决策错了就会使企业遭受很大的损失,属于风险很大的决策。

例如,一个房地产公司要不要再建房子?不好说,房价可能继续涨也可能马上要跌了;造高档商品房还是造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房子?不知道,哪一个会更好卖要到时才会知道;造多少?要研究,造多了可能卖不掉,造少了又不够卖;价格定多少?也不好说,建好了再看情况。

这些问题都是事先没有确定的答案的,然而又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几个决策做对了,则老板赚钱很容易,员工工作很轻松,年底大家都可以有奖金有分红。相反,如果这几个决策做错了,则无论生产工人生产时如何挥汗如雨,销售人员如何东奔西跑劳苦奔波,企业最终还是逃不了亏损的命运。

所以经营者必须眼睛向外,紧紧盯着市场,时刻关注市场,争取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管理者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眼睛是向内的,主要负责做好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决策。果一个公司已经确定要上马一个项目,在人、财、物一定的条件下该如何做才能做得最好,例如如何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如何融资才能使得资金成本最低,如何采购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原材料的成本最小,如何保证房子的质量,如何才能让房子的成本降到最低等等都是属于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决策问题。

当然现在基本上有科学方法特别是定量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了,所以这类决策相对经营决策来说要容易些。

其实在企业里面,把事做对,主要是经营者的事情;把事做好,主要是专职管理者的事情。

在经营者眼里企业是一个整体,关注整体的竞争力;在管理者的眼里企业是多个部分组成的系统,主要关注系统的效率。

在经营者的眼里,企业应是一个整体,他主要关注这个整体的竞争力,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到底有没有优势,能不能竞争过别人。他不应该过多地关注细节,因为他是经营者,是要放眼全局的人。过分关注细节的人是很难做好经营者的。经营者应该放眼全局,关注整体,而不应该过分地关注细节。

打一个比方,在经营者的眼里,企业就应该只是一个拳头,主要看这个拳头有没有力量,打不打得过别人,而不要过分关注这个拳头里有四个指头还是五个指头,哪个手指头长哪个手指头短,哪个手指头有力量哪个手指头较脆弱等,这些都不是他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反,这些正好应该是专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因为,在管理者的眼里企业应是由多个部分(部门)组成的系统,他们主要关注系统的效率,也就是这个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如果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他作为一个管理者就成功了。

而一个系统要想有效率必须其子系统有效率,理论上一个管理者做好三件事就可以了:一是实现资源的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效率。这也是科学评价一个管理者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

管理者应该很忙很累,而经营者应该有闲工夫喝茶、看报纸、听音乐、交友聊天。

很多经营者特别是中小企业主,他们都是创业者,他们现在都抱怨很忙很累。这些老板们要特别注意做好“角色转换”,应该而且必须从一个管理具体事务的角色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变成一个高瞻远瞩的经营者,从一个很忙很累的管理者转变为有闲工夫喝茶、看报纸、听音乐、交友的经营者。

经营者应该要让专职管理者很累很忙,自己有闲工夫做其他事情,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重大的战略问题特别是经营问题和发展问题,他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得更大更强。

经营者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些制度和相关的秩序,确保自己不在公司的情况下企业也能正常运转,不断地从其下级那里得到反馈,这是保证授权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有“信息获取”的制度保证。对企业内部各种问题、信息缺乏了解,势必影响到高层经营者的战略决策,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有必要的信息沟通制度,如例会制度、每月总结报告制度等。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个经营者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手下至少有一帮直接下属需要他去管理;但是一个管理者不一定是经营者,他只是一个纯粹的管理者,因为他不对企业利润负有重要责任。现在大多数企业高层都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

做好当下-当你“极度”认真地工作的时候能扭转人生

黎明的曙光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1 次浏览 • 2016-10-20 21:37 • 来自相关话题

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和克服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体验。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弦。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但同时又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他们是人类的祖先,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劳动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劳动是“必要之恶”。因而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最好。”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 通过艰苦的劳动可以磨炼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 但是,大学毕业的我,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就职以后,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但在我入社时早已面目全非,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业主家族内讧不断,劳资争议不绝。我去附近商店购物时,店主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那样的破企业,老婆也找不到啊!” 因此,我们同期入社的人,一进公司就觉得“这样的公司令人生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大家聚到一块儿时就牢骚不断。 当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我也是靠恩师介绍才好不容易进了这家公司,本应心怀感激,情理上就更不该说公司的坏话了。然而,当时的我年少气盛,早把介绍人的恩义抛在一边,尽管自己对公司还没做出任何贡献,但牢骚怪话却比别人还多。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最后留在这家破公司的除了我之外,只剩一位九州天草出身的京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我俩商量后,决定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结果我俩都考上了。 但入学需要户口簿的复印件,我写信给在鹿儿岛老家的哥哥,请他寄来,等了好久毫无音讯。结果是那位同事一个人进了干部候补生学校。 后来我才知道,老家不肯寄户口簿复印件给我,是因为我哥哥当时很恼火:“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气愤之余拒不寄送复印件。 最后,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了这家破败的公司。 只剩我一个人了,我非常苦恼。 我那时候想,辞职转行到新的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辞职后或许人生变得更顺畅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却变得更加悲惨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奋斗,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虽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还是很不如意。所以情况因人而异吧。 究竟离开公司正确,还是留在公司正确呢?烦恼过后我下了一个决断。 正是这个决断迎来了我“人生的转机”。 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了,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这时候我才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当然,因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马车的马匹一样,光用死劲是不够的。我订购了刊载有关新型陶瓷最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后的夜间或休息日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我只在毕业前为了求职,突击学了一点无机化学。可是当时,在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这全都得益于我专心投入工作这个重要的决定。 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人们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 京瓷上市时,我所持有的原始股还一股未抛,而发行新股所获的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当时我还不到40岁,但我思考的是趁上市的机会“从今以后得更加努力地工作”。 上市后,我不仅要继续为员工及其家属谋福利,还要为普通投资者的幸福做更多事。不仅不能休闲放松,我负的责任还将更大、更重。 我认为,上市并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企业从此以后必须更好地发展。所以在上市时,“回归创业的初衷,哪怕汗流浃背,哪怕沾满尘土,让我们同心协力加油干!”我一边鼓励员工,一边也在自己心中重新下定了决心。当初的这些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查看全部

QQͼƬ20161020210601.jpg

为什么而工作?

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为了吃饭获取报酬,就是劳动的价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义。

诚然,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他说: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

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我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他已70多岁,只有小学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几十年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又苦又累,不胜厌烦,有时也想辞职不干,但他还是承受和克服了这种种劳苦,勤奋工作,潜心钻研。在这样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说出如此语重心长的人生体验。

像这位木工师傅一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弦。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同时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你们承担着对未来的责任,在工作中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希望你们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式的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

对他们来说,劳动是获取生活食粮的手段,但同时又是磨炼心志、修炼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而在给人类带来近代文明的西方社会里,从基督教思想起源,“劳动乃是苦役”这个观点相当普及。这一点在《圣经》一开头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达得十分清楚。

他们是人类的祖先,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乐园。原来在乐园里他们不需要劳动,但遭放逐后,为了得到食物,他们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开始劳作。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人们是为了抵赎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劳动”这种惩罚。于是劳动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了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动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有许多优秀的工匠,只要专心磨炼技能,制造出赏心悦目的产品,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充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是既能磨炼技能,又能磨炼心志的修行,他们把劳动看作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可以说,多数日本人都曾经抱有这种有深度的、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劳动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劳动是“必要之恶”。因而许多日本人把劳动看作一项单纯的苦差事,甚至厌恶劳动,厌恶工作。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曾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我总是反驳说:“苦难?能卖了最好。”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出言不逊的孩子。

通过艰苦的劳动可以磨炼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

但是,大学毕业的我,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就职以后,年轻人的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但在我入社时早已面目全非,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业主家族内讧不断,劳资争议不绝。我去附近商店购物时,店主用同情的口吻对我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那样的破企业,老婆也找不到啊!”

因此,我们同期入社的人,一进公司就觉得“这样的公司令人生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大家聚到一块儿时就牢骚不断。

当时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我也是靠恩师介绍才好不容易进了这家公司,本应心怀感激,情理上就更不该说公司的坏话了。然而,当时的我年少气盛,早把介绍人的恩义抛在一边,尽管自己对公司还没做出任何贡献,但牢骚怪话却比别人还多。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最后留在这家破公司的除了我之外,只剩一位九州天草出身的京都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我俩商量后,决定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结果我俩都考上了。

但入学需要户口簿的复印件,我写信给在鹿儿岛老家的哥哥,请他寄来,等了好久毫无音讯。结果是那位同事一个人进了干部候补生学校。

后来我才知道,老家不肯寄户口簿复印件给我,是因为我哥哥当时很恼火:“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气愤之余拒不寄送复印件。

最后,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了这家破败的公司。

只剩我一个人了,我非常苦恼。

我那时候想,辞职转行到新的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辞职后或许人生变得更顺畅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却变得更加悲惨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奋斗,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虽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还是很不如意。所以情况因人而异吧。

究竟离开公司正确,还是留在公司正确呢?烦恼过后我下了一个决断。

正是这个决断迎来了我“人生的转机”。

只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了,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这时候我才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

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这种“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当然,因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马车的马匹一样,光用死劲是不够的。我订购了刊载有关新型陶瓷最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后的夜间或休息日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有机化学,我只在毕业前为了求职,突击学了一点无机化学。可是当时,在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这全都得益于我专心投入工作这个重要的决定。

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人们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不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

京瓷上市时,我所持有的原始股还一股未抛,而发行新股所获的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当时我还不到40岁,但我思考的是趁上市的机会“从今以后得更加努力地工作”。

上市后,我不仅要继续为员工及其家属谋福利,还要为普通投资者的幸福做更多事。不仅不能休闲放松,我负的责任还将更大、更重。

我认为,上市并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企业从此以后必须更好地发展。所以在上市时,“回归创业的初衷,哪怕汗流浃背,哪怕沾满尘土,让我们同心协力加油干!”我一边鼓励员工,一边也在自己心中重新下定了决心。当初的这些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深度-201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合同里的战争!

黎明的曙光1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5 次浏览 • 2016-10-19 21:42 • 来自相关话题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0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特·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 奥利弗·哈特1948年生于英国伦敦,197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霍姆斯特朗1949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197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授将平分约合93万美元的奖金。诺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他们创建的新契约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以及契约设计中的潜在缺陷十分具有价值。 契约理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两位获奖者对它的贡献是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和逸事,南方周末邀请哈特的学生、中国学者聂辉华,描述他眼中的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此外,本期2016诺贝尔奖专题一并奉上的,还有关于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介绍,以及诺贝尔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文章。 哈特和霍姆斯特朗教授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为解决契约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框架。 契约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在很多年里,这两个派别之间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多次斗得你死我活。 奥利弗·哈特(视觉中国/图) “七年之痒” 哈特和霍姆斯特朗两位教授都是学术贵族,都从事纯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就是不断提出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供大家使用和检验,而自己从来不沾计量研究。 2016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佛大学教授哈特和MIT教授霍姆斯特朗,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我的预测神奇地实现了。 故事要从七年前讲起。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以表彰他们在经济治理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由此,奥斯特罗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引发了一些争议,很多经济学家甚至没有听说过奥斯特罗姆,更不了解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我当时正在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便是哈特(Oliver Hart)教授。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要表彰经济治理方面的理论贡献,那么更合适的获奖人应该是两个Oliver,即威廉姆森和哈特。毕竟,他们的理论已经成为今天学者们理解经济组织的起点。 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之后的一周里,在哈佛经济学系的一些课堂上,一些教授明确表达了对哈特的惋惜,特别是他的亲密同事阿庚(Aghion)教授和格莱泽(Glaeser)教授。那时,我觉得暂且不论哈特教授的贡献是否足以荣膺诺贝尔奖,起码哈佛经济学系是一个团结的、有爱的集体。 有一次,我参加了哈佛和MIT(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召开的组织经济学研讨会,结束之后我乘坐哈特教授的车返回哈佛。在车上,我安慰他说,虽然这次你错过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你仍然可能因为契约理论方面的贡献与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当时黯然神伤,说了一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等待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考验。等到的那天,一切都已值得。幸运的是,哈特教授终于等到了! 在我看来,哈特和霍姆斯特朗两位教授都是学术贵族。2009-2010学年,我在哈佛经济学系做博士后时,听过两位的课程,跟哈特教授经常交流,跟霍姆斯特朗教授偶尔交流。他们都从事纯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就是不断提出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供大家使用和检验,而自己从来不沾计量研究,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我辈难以望其项背。我经常跟学生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天才,但是模仿天才的人是蠢材。 哈特教授为人风趣幽默。他出生于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读本科,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因此,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英国的绅士风度和美国的洒脱情怀。2010年4月的一天,我们在他位于列克星敦的家里吃大餐。先是喝下午茶,然后吃点心,接着吃主食,之后吃甜点,最后喝茶聊天。在聊天时,我问他是不是喜欢“喝酒”(drink),结果英语说成了“喝醉”(drunk),一屋子人开始莫名其妙,然后哈哈大笑。哈特也笑得很开心,这化解了我的尴尬。他说虽然喝酒,但很少喝醉,因为应酬少。他还自嘲说,他是一个“反社交”(anti-social)的人。 霍姆斯特朗是一个说话很直率的人,有时甚至不留情面。有一次我们参加哈特教授主持的组织经济学研讨会,我记得是一个MIT商学院的教授报告一篇企业理论方面的文章。还没讲5分钟,霍姆斯特朗就站起来说,你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嘛,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对方很尴尬,怎么说也是MIT的同事啊,愣了一会才开始为自己辩护。我原以为美国的学术研讨会很平等,于是经常提问。后来发现其实顶级大学的研讨会上,一般只有大牌教授才会频频提问,而且越是大牌教授,越是敢问一些简单的、直接的问题。敢像霍姆斯特朗这样说话的,不是诺奖得主就是未来的诺奖得主。 契约理论研究什么 契约理论就是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设计出精巧的机制,来解决履约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敲竹杠等问题。 那么,什么是契约理论呢?契约理论就是将所有交易和制度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合同),在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减少当事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敲竹杠等问题,从而最终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在狭义上,所有的商品买卖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比如你买了一个柚子,你和卖者之间就有一个隐性契约:你支付费用,卖者给你提供柚子;你在企业上班,你和公司之间就有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不管你是否签署书面合同。在广义上,法律也是一种隐性的契约关系:公民向政府纳税,政府为公民提供保护和公正。中国古代的地契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契约,反映了田地所有者和购买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仅仅将交易关系或制度理解为契约关系,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哈特和霍姆斯特朗教授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为解决契约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框架。在契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敲竹杠问题。 以买柚子这个交易为例,首先,卖者知道自己的柚子是甜还是不甜,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但是买者通常不知道,这就是信息不对称。说白了,就是“买的不如卖的精”。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些卖者可能会撒谎,本来是劣质的柚子,却说成是优质的柚子,以便让消费者出高价购买。而真正出售优质柚子的卖者,无法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柚子是优质的,也只能按同样的价格销售,但是他的成本显然更高。久而久之,出售劣质柚子的卖者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润,从而将出售优质柚子的卖家挤出市场,这就造成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 其次,交易双方中有人会偷懒或将成本转嫁给对方,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在公司上班时,职工可能会偷懒,可能会用公司的汽车接送孩子上学,甚至可能挪用公款。 再次,有时交易双方可能会利用契约漏洞占对方便宜,这就是敲竹杠问题。例如,你经常去小卖部买柚子,习惯了要酸甜适中的,而不喜欢很甜的,时间久了卖者也熟知你的偏好。有一次你不高兴了,明明买的柚子就是你们熟知的“酸甜适中”,但是你一口咬定太酸了,并且拒绝付钱。如果打官司,法官也无法证实到底多酸是“适中”。此时,你就对卖者敲竹杠了。 契约理论就是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设计出精巧的机制,来解决履约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敲竹杠等问题。既然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契约的世界里,契约理论对于提升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学派华山论剑 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可以设计出一种涵盖未来所有可能情况的契约,通过巧妙的机制设计和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解决当事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是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敲竹杠问题。 契约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哈特教授的主要贡献体现为不完全契约理论,而霍姆斯特朗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完全契约理论。哈特1986年与格罗斯曼(Grossman)、1990年与莫尔(Moore)分别在国际顶级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JPE)上发表了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两篇奠基性文章之后,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争议就持续不断。在很多年里,这两个派别之间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多次斗得你死我活。 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当事人可以设计出一种涵盖未来所有可能情况的契约,通过巧妙的机制设计和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解决当事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举例来说,出售优质柚子的卖者可以发射信号来显示自己的真实类型,将自己与出售劣质柚子的卖者区别开来,从而获取高价。怎么区分呢?比如他可以让消费者试吃,不满意可以退货,而出售劣质柚子的卖家却不敢这样做。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一些商店花钱做广告、请第三方认证,就是这样一种信号发射机制。 但是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敲竹杠问题。它认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而且有些情况是双方可观察但是无法向第三方证实的,此时不可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定会导致效率损失。 仍以买柚子为例,如果没有办法证实什么是“酸甜适中”,不管你设计多么精巧的机制,都无法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哈特认为,当履约过程中存在敲竹杠时,应该在事前通过一些权利安排,优先保护对投资或者总产出更重要的一方的利益。 在卖柚子这个案例里,由于卖者为了进货、存储和销售付出了专用性投资(沉没成本),他应该更有积极性去满足买者的要求,因此发生争议时他的利益应该被优先考虑。否则的话,就没有卖者会去销售优质柚子。买者如果觉得不满意,大不了可以用脚投票,毕竟买者在这个案例中没有付出沉没成本。 反过来,完全契约理论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它反驳道,既然有办法设计一个事前的权利安排来影响当事人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那么一定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不可证实的信息变得可证实,从而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所分析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1999年,国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评论》(RES)出版了一个专辑,汇集了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两派的交锋文章。我得说,看这样的文章太伤神了,普通读者慎入,因为文章充满了数学符号,很少看到一段“人话”。正反两派高手云集,大有决战紫禁之巅的架势。完全契约理论出动了顶级高手马斯金(Maskin)(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高徒梯若尔(Tirole)(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招凌厉,直指要害,质疑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不牢固。不完全契约理论毫不示弱,哈特的得意门生西格尔(Segal)打头阵,欲将对手引入绝地(引入复杂性假设),然后用独门武器反击对方。之后掌门人哈特偕同副掌门莫尔亲自出招,加入战团。此役,天地昏暗,刀光剑影,黄昏日下,依然未分胜负。不过,在江湖人士看来,不完全契约理论明显处于守势。 此后几年,两派暂停干戈。哈特改变策略,决定剑走偏锋,引入行为经济学,巧妙地堵上了本门派的漏洞,然后亲自出山,攻城略地。与此同时,采用经典的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学界同行,避开完全契约理论的批评,埋头苦战,几年之内将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公共经济学、公司金融、法律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一时之间,不完全契约理论威震江湖。 2011年,哈特的“左右护法”阿庚和津加莱斯(Zingales)两位教授联合向江湖发出英雄帖,约请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诸多高手相聚布鲁塞尔。名义上是纪念格罗斯曼和哈特发表1986年经典论文之25周年,实际上是借祝寿的名义,携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式武器和理论应用这一天罗地网,再度与完全契约理论一争高下。这次是莫尔发起主攻,马斯金、梯若尔旁侧反击,主角哈特沉着观战,格罗斯曼是神龙见头不见尾,现身之后就悄然退场。任凭身后硝烟弥漫,格罗斯曼这位昔日的天才英雄已然退出了学术江湖。作为哈特的支持者,我只能在现场临渊羡鱼,毕竟自己武功尚浅。 这注定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论争,而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也让这场争论烟消云散。 查看全部

ae9a896.jpg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0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特·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

奥利弗·哈特1948年生于英国伦敦,197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霍姆斯特朗1949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1978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授将平分约合93万美元的奖金。诺奖评选委员会发表声明称,他们创建的新契约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以及契约设计中的潜在缺陷十分具有价值。

契约理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两位获奖者对它的贡献是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和逸事,南方周末邀请哈特的学生、中国学者聂辉华,描述他眼中的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此外,本期2016诺贝尔奖专题一并奉上的,还有关于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介绍,以及诺贝尔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文章。

哈特和霍姆斯特朗教授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为解决契约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框架。

契约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在很多年里,这两个派别之间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多次斗得你死我活。

c239366.jpg


奥利弗·哈特(视觉中国/图)

“七年之痒”


哈特和霍姆斯特朗两位教授都是学术贵族,都从事纯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就是不断提出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供大家使用和检验,而自己从来不沾计量研究。

2016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佛大学教授哈特和MIT教授霍姆斯特朗,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我的预测神奇地实现了。

故事要从七年前讲起。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以表彰他们在经济治理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由此,奥斯特罗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引发了一些争议,很多经济学家甚至没有听说过奥斯特罗姆,更不了解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我当时正在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便是哈特(Oliver Hart)教授。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要表彰经济治理方面的理论贡献,那么更合适的获奖人应该是两个Oliver,即威廉姆森和哈特。毕竟,他们的理论已经成为今天学者们理解经济组织的起点。

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之后的一周里,在哈佛经济学系的一些课堂上,一些教授明确表达了对哈特的惋惜,特别是他的亲密同事阿庚(Aghion)教授和格莱泽(Glaeser)教授。那时,我觉得暂且不论哈特教授的贡献是否足以荣膺诺贝尔奖,起码哈佛经济学系是一个团结的、有爱的集体。

有一次,我参加了哈佛和MIT(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召开的组织经济学研讨会,结束之后我乘坐哈特教授的车返回哈佛。在车上,我安慰他说,虽然这次你错过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你仍然可能因为契约理论方面的贡献与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当时黯然神伤,说了一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等待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考验。等到的那天,一切都已值得。幸运的是,哈特教授终于等到了!

在我看来,哈特和霍姆斯特朗两位教授都是学术贵族。2009-2010学年,我在哈佛经济学系做博士后时,听过两位的课程,跟哈特教授经常交流,跟霍姆斯特朗教授偶尔交流。他们都从事纯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就是不断提出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供大家使用和检验,而自己从来不沾计量研究,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我辈难以望其项背。我经常跟学生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天才,但是模仿天才的人是蠢材。

哈特教授为人风趣幽默。他出生于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读本科,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因此,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英国的绅士风度和美国的洒脱情怀。2010年4月的一天,我们在他位于列克星敦的家里吃大餐。先是喝下午茶,然后吃点心,接着吃主食,之后吃甜点,最后喝茶聊天。在聊天时,我问他是不是喜欢“喝酒”(drink),结果英语说成了“喝醉”(drunk),一屋子人开始莫名其妙,然后哈哈大笑。哈特也笑得很开心,这化解了我的尴尬。他说虽然喝酒,但很少喝醉,因为应酬少。他还自嘲说,他是一个“反社交”(anti-social)的人。

霍姆斯特朗是一个说话很直率的人,有时甚至不留情面。有一次我们参加哈特教授主持的组织经济学研讨会,我记得是一个MIT商学院的教授报告一篇企业理论方面的文章。还没讲5分钟,霍姆斯特朗就站起来说,你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嘛,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对方很尴尬,怎么说也是MIT的同事啊,愣了一会才开始为自己辩护。我原以为美国的学术研讨会很平等,于是经常提问。后来发现其实顶级大学的研讨会上,一般只有大牌教授才会频频提问,而且越是大牌教授,越是敢问一些简单的、直接的问题。敢像霍姆斯特朗这样说话的,不是诺奖得主就是未来的诺奖得主。

契约理论研究什么

契约理论就是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设计出精巧的机制,来解决履约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敲竹杠等问题。

那么,什么是契约理论呢?契约理论就是将所有交易和制度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合同),在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最优的契约来减少当事人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敲竹杠等问题,从而最终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在狭义上,所有的商品买卖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比如你买了一个柚子,你和卖者之间就有一个隐性契约:你支付费用,卖者给你提供柚子;你在企业上班,你和公司之间就有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不管你是否签署书面合同。在广义上,法律也是一种隐性的契约关系:公民向政府纳税,政府为公民提供保护和公正。中国古代的地契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契约,反映了田地所有者和购买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仅仅将交易关系或制度理解为契约关系,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哈特和霍姆斯特朗教授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为解决契约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框架。在契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敲竹杠问题。

以买柚子这个交易为例,首先,卖者知道自己的柚子是甜还是不甜,是优质的还是劣质的,但是买者通常不知道,这就是信息不对称。说白了,就是“买的不如卖的精”。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些卖者可能会撒谎,本来是劣质的柚子,却说成是优质的柚子,以便让消费者出高价购买。而真正出售优质柚子的卖者,无法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柚子是优质的,也只能按同样的价格销售,但是他的成本显然更高。久而久之,出售劣质柚子的卖者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润,从而将出售优质柚子的卖家挤出市场,这就造成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

其次,交易双方中有人会偷懒或将成本转嫁给对方,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在公司上班时,职工可能会偷懒,可能会用公司的汽车接送孩子上学,甚至可能挪用公款。

再次,有时交易双方可能会利用契约漏洞占对方便宜,这就是敲竹杠问题。例如,你经常去小卖部买柚子,习惯了要酸甜适中的,而不喜欢很甜的,时间久了卖者也熟知你的偏好。有一次你不高兴了,明明买的柚子就是你们熟知的“酸甜适中”,但是你一口咬定太酸了,并且拒绝付钱。如果打官司,法官也无法证实到底多酸是“适中”。此时,你就对卖者敲竹杠了。

契约理论就是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设计出精巧的机制,来解决履约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敲竹杠等问题。既然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契约的世界里,契约理论对于提升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两学派华山论剑

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可以设计出一种涵盖未来所有可能情况的契约,通过巧妙的机制设计和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解决当事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是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敲竹杠问题。

契约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哈特教授的主要贡献体现为不完全契约理论,而霍姆斯特朗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完全契约理论。哈特1986年与格罗斯曼(Grossman)、1990年与莫尔(Moore)分别在国际顶级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JPE)上发表了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两篇奠基性文章之后,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争议就持续不断。在很多年里,这两个派别之间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多次斗得你死我活。

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当事人可以设计出一种涵盖未来所有可能情况的契约,通过巧妙的机制设计和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解决当事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举例来说,出售优质柚子的卖者可以发射信号来显示自己的真实类型,将自己与出售劣质柚子的卖者区别开来,从而获取高价。怎么区分呢?比如他可以让消费者试吃,不满意可以退货,而出售劣质柚子的卖家却不敢这样做。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一些商店花钱做广告、请第三方认证,就是这样一种信号发射机制。

但是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敲竹杠问题。它认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而且有些情况是双方可观察但是无法向第三方证实的,此时不可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定会导致效率损失。

仍以买柚子为例,如果没有办法证实什么是“酸甜适中”,不管你设计多么精巧的机制,都无法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哈特认为,当履约过程中存在敲竹杠时,应该在事前通过一些权利安排,优先保护对投资或者总产出更重要的一方的利益。

在卖柚子这个案例里,由于卖者为了进货、存储和销售付出了专用性投资(沉没成本),他应该更有积极性去满足买者的要求,因此发生争议时他的利益应该被优先考虑。否则的话,就没有卖者会去销售优质柚子。买者如果觉得不满意,大不了可以用脚投票,毕竟买者在这个案例中没有付出沉没成本。

反过来,完全契约理论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它反驳道,既然有办法设计一个事前的权利安排来影响当事人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那么一定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不可证实的信息变得可证实,从而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所分析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1999年,国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评论》(RES)出版了一个专辑,汇集了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两派的交锋文章。我得说,看这样的文章太伤神了,普通读者慎入,因为文章充满了数学符号,很少看到一段“人话”。正反两派高手云集,大有决战紫禁之巅的架势。完全契约理论出动了顶级高手马斯金(Maskin)(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高徒梯若尔(Tirole)(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招凌厉,直指要害,质疑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不牢固。不完全契约理论毫不示弱,哈特的得意门生西格尔(Segal)打头阵,欲将对手引入绝地(引入复杂性假设),然后用独门武器反击对方。之后掌门人哈特偕同副掌门莫尔亲自出招,加入战团。此役,天地昏暗,刀光剑影,黄昏日下,依然未分胜负。不过,在江湖人士看来,不完全契约理论明显处于守势。

此后几年,两派暂停干戈。哈特改变策略,决定剑走偏锋,引入行为经济学,巧妙地堵上了本门派的漏洞,然后亲自出山,攻城略地。与此同时,采用经典的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学界同行,避开完全契约理论的批评,埋头苦战,几年之内将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公共经济学、公司金融、法律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一时之间,不完全契约理论威震江湖。

2011年,哈特的“左右护法”阿庚和津加莱斯(Zingales)两位教授联合向江湖发出英雄帖,约请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诸多高手相聚布鲁塞尔。名义上是纪念格罗斯曼和哈特发表1986年经典论文之25周年,实际上是借祝寿的名义,携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式武器和理论应用这一天罗地网,再度与完全契约理论一争高下。这次是莫尔发起主攻,马斯金、梯若尔旁侧反击,主角哈特沉着观战,格罗斯曼是神龙见头不见尾,现身之后就悄然退场。任凭身后硝烟弥漫,格罗斯曼这位昔日的天才英雄已然退出了学术江湖。作为哈特的支持者,我只能在现场临渊羡鱼,毕竟自己武功尚浅。

这注定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论争,而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也让这场争论烟消云散。

职业经理人面临大考

shania812138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9 次浏览 • 2016-10-10 16:32 • 来自相关话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资质不是专业学术、技术技能资质,也不是职业资格,更不是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而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职业,是社会公认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资历和素质条件。 2006年,建设行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开始在行业内开展职业经理人评价工作。职业经理人的评价工作,已经成为推动建设人才队伍职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很多建筑企业已经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日常管理,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开始走到前台。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未来市场人才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改革任务,这是国家首次从方针政策层面阐明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是未来人才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创新的艰巨任务。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别的行业进来才引发的。建筑业的改革创新也必定有新的创新理念、需要新的职业人群来搅局。作为江苏省第一代建筑企业的创业者,他们为江苏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大部分人如今到了事业要交班和寻找接班人的时候。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现代治理理论和委托代理关系的优化来看,投资者将资产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再把经营权委托给管理层,发挥管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为股东实现利益最大化。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三分离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有效解决这些课题的最佳选择。对此,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要认识到职业经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要认识到它是未来市场人才改革发展的方向,不失时机地抓紧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适应建筑业转型发展需要。 职业经理人要学会妥善处理当前面临的难题 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创建相对较晚,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体系、人才交流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有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角色,他们之间有差异而又有衔接。同样,在公司章程中董事长和总经理有一个权利边界,董事长该做什么、总经理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据我们了解,有不少企业虽然设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是这些治理结构却不能很好地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范有序运作,公司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经理执行层的职能划分仍然不清,工作中还时常有“越位、空位、不到位”的现象。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很多建筑企业的老板是从基层一线工人干起来的,事业心非常强,喜欢大事小事都过问,很多事情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公司法和章程办事,这也是建筑行业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作为职业经理人这个时候就要摆正心态,善于做“老虎的翅膀”,做老板不想做和不愿做的事情,捡老板不经意留下的错漏,补老板不小心打破的锅碗,帮老板把好门、看好家。 职业经理人要强化自身素质专注“三个提升” 三个提升即提升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提升职业素养。这三个提升是职业经理人靠能力“吃饭”的三个必要条件。 职业经理人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经理人是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取得相关等级证书的。但这远远不够,职业经理人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一方面要学理论。理论就是规律,学理论就是学会把握规律的方法,是抓住共性问题的钥匙,是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学知识,掌握知识少,往往导致见识不广、眼界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不多、底气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职业经理人不仅要认真学习经济、管理、法律、工程建设、领导科学以及国际化经营等六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吸收和掌握与职位、与企业、与工程建设市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向专业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职业经理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职业经理人的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后者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等九个方面。学习重在应用,要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施之事业”,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业务能力,把业务工作做成、做实,把公司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职业经理人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在三个提升中最为关键。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职业道德是职业经理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因为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命。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把职业道德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考核指标。比如,GE公司就是以“诚信”取人,我国“德才兼备、以德驭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三个提升中,职业素养则更为关键。职业经理人要有自己的道德法则,要敬畏国家的道德法律,要懂法、知法、守法,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要注重创新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对于建筑业而言,不仅有施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还有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企业的经营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商业模式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前的战略问题,同时也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现代企业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商业模式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成立的企业是这样,发展期的企业更是如此,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是商业的本质。”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大家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创新,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商业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又恰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这对职业经理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职业经理人要跳出原来固有思维,研究当前热门行业的改革创新,比如说“工业4.0”、“互联网+”、“融资融券”等等;要思考建筑业和这些创新之间的联系点和切入点,创新建筑业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相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建筑业一定能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取得新的辉煌和成就。 查看全部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资质不是专业学术、技术技能资质,也不是职业资格,更不是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而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职业,是社会公认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资历和素质条件。

2006年,建设行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开始在行业内开展职业经理人评价工作。职业经理人的评价工作,已经成为推动建设人才队伍职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很多建筑企业已经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日常管理,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开始走到前台。

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未来市场人才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的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改革任务,这是国家首次从方针政策层面阐明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职业经理人制度将是未来人才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创新的艰巨任务。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别的行业进来才引发的。建筑业的改革创新也必定有新的创新理念、需要新的职业人群来搅局。作为江苏省第一代建筑企业的创业者,他们为江苏建筑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大部分人如今到了事业要交班和寻找接班人的时候。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现代治理理论和委托代理关系的优化来看,投资者将资产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再把经营权委托给管理层,发挥管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为股东实现利益最大化。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三分离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有效解决这些课题的最佳选择。对此,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要认识到职业经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要认识到它是未来市场人才改革发展的方向,不失时机地抓紧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以适应建筑业转型发展需要。

zyjj3.jpg


职业经理人要学会妥善处理当前面临的难题

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创建相对较晚,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体系、人才交流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有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角色,他们之间有差异而又有衔接。同样,在公司章程中董事长和总经理有一个权利边界,董事长该做什么、总经理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据我们了解,有不少企业虽然设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是这些治理结构却不能很好地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范有序运作,公司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经理执行层的职能划分仍然不清,工作中还时常有“越位、空位、不到位”的现象。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很多建筑企业的老板是从基层一线工人干起来的,事业心非常强,喜欢大事小事都过问,很多事情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公司法和章程办事,这也是建筑行业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作为职业经理人这个时候就要摆正心态,善于做“老虎的翅膀”,做老板不想做和不愿做的事情,捡老板不经意留下的错漏,补老板不小心打破的锅碗,帮老板把好门、看好家。

职业经理人要强化自身素质专注“三个提升”

三个提升即提升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提升职业素养。这三个提升是职业经理人靠能力“吃饭”的三个必要条件。

职业经理人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经理人是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取得相关等级证书的。但这远远不够,职业经理人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一方面要学理论。理论就是规律,学理论就是学会把握规律的方法,是抓住共性问题的钥匙,是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学知识,掌握知识少,往往导致见识不广、眼界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不多、底气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职业经理人不仅要认真学习经济、管理、法律、工程建设、领导科学以及国际化经营等六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吸收和掌握与职位、与企业、与工程建设市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向专业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职业经理人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以致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职业经理人的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后者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等九个方面。学习重在应用,要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施之事业”,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业务能力,把业务工作做成、做实,把公司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zyjj2.jpg


职业经理人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在三个提升中最为关键。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职业道德是职业经理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因为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命。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把职业道德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考核指标。比如,GE公司就是以“诚信”取人,我国“德才兼备、以德驭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三个提升中,职业素养则更为关键。职业经理人要有自己的道德法则,要敬畏国家的道德法律,要懂法、知法、守法,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要注重创新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对于建筑业而言,不仅有施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还有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企业的经营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商业模式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前的战略问题,同时也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现代企业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商业模式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开始,新成立的企业是这样,发展期的企业更是如此,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是商业的本质。”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大家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创新,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商业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又恰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这对职业经理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职业经理人要跳出原来固有思维,研究当前热门行业的改革创新,比如说“工业4.0”、“互联网+”、“融资融券”等等;要思考建筑业和这些创新之间的联系点和切入点,创新建筑业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相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建筑业一定能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取得新的辉煌和成就。
天津话梅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5007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