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话梅糖工程服务众包平台!

国标、行标、地标、团标、企标:一文说清标准分类!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1 次浏览 • 2022-06-28 21:48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国的标准很多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那么,这五类标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今天就带大家梳理一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定义: 标准,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协调项目分工,组织制定(含修订),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两种。强制性标准为必须执行,以GB为开头,是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推荐性标准为推荐执行,以GB/T开头,是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为适应某些领域标准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需要,于1998年规定在四级标准之外,增加一种“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对国安标准的补充,以GB/Z为开头。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是在全国范围的某一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在相应国家标准实施后,应自行废止。目前,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已批准发布了67个行业的标准代号。比如,建设工程行业建设标准,以JGJ开头。 3、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由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机构或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标准。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如江苏省的代码为“32”,则江苏省推荐性地方标准编号为DB 32/T。 4、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是指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社会团体可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补充现有标准空白。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引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团体标准编号依次由团体标准代号(T)、社会团体代号、团体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组成。团体标准编号中的社会团体代号应合法且唯一,不应与现有标准代号相重复,且不应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已有的社会团体代号相重复。 5、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国家鼓励企业自行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在企业内部执行。企业标准一般以“Q"标准的开头。 查看全部
我国的标准很多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那么,这五类标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今天就带大家梳理一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定义:
标准,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协调项目分工,组织制定(含修订),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两种。强制性标准为必须执行,以GB为开头,是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推荐性标准为推荐执行,以GB/T开头,是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为适应某些领域标准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需要,于1998年规定在四级标准之外,增加一种“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对国安标准的补充,以GB/Z为开头。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是在全国范围的某一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在相应国家标准实施后,应自行废止。目前,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已批准发布了67个行业的标准代号。比如,建设工程行业建设标准,以JGJ开头。

3、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是指由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机构或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标准。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的代号为“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如江苏省的代码为“32”,则江苏省推荐性地方标准编号为DB 32/T。

4、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是指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社会团体可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补充现有标准空白。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引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团体标准编号依次由团体标准代号(T)、社会团体代号、团体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组成。团体标准编号中的社会团体代号应合法且唯一,不应与现有标准代号相重复,且不应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已有的社会团体代号相重复。

5、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国家鼓励企业自行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在企业内部执行。企业标准一般以“Q"标准的开头。

2022报个到,祝大家2022虎年大吉啊

harrize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12 次浏览 • 2022-02-23 15:21 • 来自相关话题

2022报个到,祝大家2022虎年大吉啊
2022报个到,祝大家2022虎年大吉啊

一图读懂丨什么是碳中和、碳达峰?

话梅糖官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82 次浏览 • 2021-04-29 16:37 • 来自相关话题

47a7ef2f116041a0a440feebda0b35ee.jpeg

1200ee668ebe4ba2a1ea6a82f2c749d2.jpeg

847c9d6b386e408cbb2056d42991947a.jpeg

新时期,行业企业如何做好协同设计?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71 次浏览 • 2021-04-06 14:04 • 来自相关话题

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问题分析与研究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敖翔 协同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同设计已从初期发展阶段逐渐过渡到发展中阶段,勘察设计院和软件开发商对协同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并研发出全新软件平台,为提高勘察设计院管理水平、提升勘察设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勘察设计企业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出更加完善的协同工作体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基于此,勘察设计院尤其是大型勘察设计院,有必要对传统设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勘察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明确高效协同设计的实施路径,设计出全新的软件平台系统,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服务质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勘察设计院传统设计模式分析 专业种类多,专业协同作业频繁 根据工程项目内容的不同,需要勘察设计的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别,总体而言,呈现出“涉及的专业种类较多”“专业协同作业频繁”等特点。如果勘察设计过程中缺少沟通和协调,容易导致设计冲突出现,如不同专业管道在汇总时,会出现交叉碰撞,进而直接影响到设计进度和质量。以交通轨道工程为例,除了基本的高速公路之外,铁路、高铁、隧道等不同工程类型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存在差别,其结构功能也十分复杂,尤其是一些途经艰险山区的轨道工程,更是需要勘察设计院出动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轨道交通工程场地地貌日益复杂,常位于道路、山边坡地、涌沟、民宅、厂房及绿化带等场地内。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可能涉及园林、交通、城管、海事、航道、水利(堤防)、电力、电信、煤气、地铁、人防、石油、供水、排水等众多专业,需要多方联系。在铁路工程项目中,需要综合考虑车站与枢纽范围内各项设布置位置、数量和能力,以及车站咽喉、调车驼峰和枢纽进出站线路疏解的构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里程丈量、平面测量、高程测量等专业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勘察工作;不同专业要及时交换数据,以保证精确程度,将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作为设计依据。 工作周期长,设计成果批次多 大型勘察设计院开展工作时,需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同一地区可能需要多个专业进行交叉合作、实现协同设计。对于大型勘察设计院而言,其承包的项目多为大型或特大型项目,工程项目的整体体量大、时间跨度长,需要的技术力量较多;勘察设计必须要在施工之前完成,并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提供服务;设计成果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设计风险,保证设计质量。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为例,在进行勘探过程中,需要以此勘探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的岩土情况,需要不同专业勘探人员之间的精密配合,以此保证数据精确度。同时,随着隧道长度的延长、深度的加深,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也在逐渐增大。尤其是,不同专业之间使用的设计软件版本不同,其相关数据保存缺乏统一的标准,将直接对后续的统一应用带来严重阻碍。 设计需求变化快,修改涉及多专业 除了上述两点内容外,大型勘察设计院中的勘察设计项目还具有设计需求变化快、修改涉及多专业的特点。在勘察设计过程中,需要和业主、施工部门、政府部门等多方进行沟通协调,这些协调工作都是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过后,需要对勘察设计结果进行进一步修改,以此为后续的施工和使用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以往勘察设计经验,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勘察设计变更问题。以城市轨道设计为例,要反复推敲地上和地下因素,优化地上建筑物以及地下管道线路,继而就会出现大量变化的勘探区域。设计亦是如此,在设计反复审核过程中,会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现有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而在修改过程中,需要各专业共同协作,以减少修改次数。例如,在市区道路下,市政管线存在并排敷设或重叠多层敷设等情况,给水、热力、燃气等管线也需要进行详细的探查,这就需要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多次协调,反复探测及修改探查数据,确保探查的准确性。不仅是地下勘察问题,空中电缆、通信线路的探查也要倍加注意,同样需要多专业设计人员针对不同的电线电压,对垂直和水平安全距离作出反复修改。 勘察设计人员面临的问题 设计过程人工协调工作不可控 在传统的勘察设计工作中,所有的协调工作由相应的组织架构来完成,其中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来协调,整个过程存在的风险较多,质量无法保证。一是勘察设计的项目文件大部分存储于个人电脑,文件较为分散,难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项目文件。不仅如此,每位勘察设计人员之间的习惯各不相同,多专业协调过程中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极易出现一些问题,还会出现返工现象;二是工程项目未来使用的安全性,需要建立在勘察设计数据基础之上,一旦数据不准确或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导致施工成本增加,还会降低工程效率,增大工程项目风险;三是勘察设计最终成果需要经过业主、施工单位、不同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反复讨论分析后确定,整体流程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设计知识和经验较为分散 勘察设计项目中产生的文件和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包括项目规划路线、项目基本信息等,都可以作为未来大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数据较为分散,无法统一汇聚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继而出现数据长期“沉睡”问题。不仅如此,设计师文件也较为分散,勘察设计院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完整的项目文件,单独信息文件的复用率较低,项目知识文件的价值大大降低。项目文件是勘察设计人员知识和经验的集中体现,如若分散存储,不仅不利于信息共享,也会给设计工作带来影响。 缺少专业集中化的协同设计工具 目前,大型勘察设计院虽然拥有专业化、标准化的文件,但缺少专业集中化的协同设计工具,无法使不同专业的工具在同一平台环境下完成工作。每名勘察设计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习惯,不仅会给多专业协同发展带来障碍,甚至导致勘察设计成本增加。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参数转换过程非常复杂,如在一张设计图中不同设计师在标准图框、比例以及标线等细节上存在差异,一些细微的误差都会对最终成果造成负面影响。专业集中化的协同设计工具的缺失,不仅会影响项目文件的后续应用,还会给文件归档和电子文件验证造成阻碍,数据一致性无法保证。不仅如此,目前勘察设计院普遍缺少统一的设计平台。由上可知,不同勘察人员之间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在设计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人员分开设计,最终导入到一个系统中,需要面对的修改量较大。在后续的统一设计中,可能还会面临多次切换的问题,加上一些软件的兼容性较差,极有可能导致一些设计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出现设计数据失真等现象。 勘察设计院高效协同设计的实施路径 了解自身需求 在实际勘察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不仅包括技术问题,还会涉及到一些管理问题,如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维护等。因此,在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过程中,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大型勘察设计院要编制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战略规划,以此加快该技术在项目中的协同应用。以某工程勘察与基坑支护设计的工作项目为例,该建筑项目面积较大,地下室和过江隧道为2至4层,开挖深度达6.7m至23.3m。该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在此情况下,项目工程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协同设计技术,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详细分析,分析项目施工所在地区的特点,建立模型、构建数据库,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而不仅仅是协作。 制定相应标准制度 总体而言,当前传统的勘察设计方案并未真正考虑工程项目本身,二者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这样的做法,势必将给项目实际施工带来直接影响。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落实协同设计。 现阶段,协同设计软件平台众多,但缺少统一标准制度,软件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够完全覆盖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个领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障碍。对此,大型勘察设计院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可行的制度,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各大型勘察设计院积极研发应用协同设计技术。各大型勘察设计院可以出台相应的标准制度,引导有关人员主动投入到协同设计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去。 新时期,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空间数据技术、地质信息统计技术、工程项目建模技术等也都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工程勘察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勘察工作和方案设计的有机融合,以此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对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自动化、专业化、系统化将是其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著名勘察专家彭卫平带领他的勘探团队,基于广州地区的地层实际情况,收集了约30万个钻孔资料,开发出了一套工程地质信息系统,保证每一个勘察团队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地质特性。同时,他们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工作平台,真正实现了勘察设计工作的协同发展,为工程项目设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协同设计体系 在勘察设计工作过程中,确定具体协同设计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是保证勘察流程科学合理、稳定落实的关键。例如,室外勘察是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最终的勘察信息质量。在进行室外勘察过程中,要基于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协同勘察设计系统平台,以有序开展专业化的勘察设计工作。 目前,可供大型勘察设计院采用的协同勘察设计系统平台较少,大型勘察设计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高质量的协同平台。以勘探点为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勘探点的功能、场地以及岩层条件、样品等,科学选择具体的协同勘察设计系统平台。 在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优化中,勘察设计人员作为核心参与者,提高其专业水平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型勘察设计院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设备操作能力,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以某勘察设计协同平台为例,其利用SSL技术、P2P技术、多线程技术,不仅实现了多人同时对同一项目进行任务的分解和变更、设计图纸的加密传输,对项目勘察设计计划模板进行管理,还实现了对设计文件审签流程的动态管理。不仅如此,质量表单在勘察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增加页面,在winsock和多线程技术的辅助下,数据传输速度明显提高。 从功能上看,该协同设计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提供互提资料、参考资料、设计文件模版及设计过程中的有关资料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二是设计文件签署流程的灵活定义;三是自动记录设计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处理信息;四是设计文件版本的自动产生及管理;五是设计复核卡片、审核卡片的在线填写;六是项目状态信息向相关人员实时发布;七是设计文件的在线批注;八是状态报告和问题报告的管理。 勘察设计院建立协同设计体系的重要意义 创新管理思路,建立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勘察设计业务不断增加,勘察设计企业规模也随之壮大,出现了众多大型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系统性、复杂性的组织工作和沟通协调工作。《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及《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均指出:要利用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协同设计平台的出现,可以为大型勘察设计院提供更好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科学管理模式实现全面发展。借助协同设计平台,使设计平台和项目管理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覆盖勘察设计的各个流程,设计人员可以及时查看项目过程中的各个文件,有助于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设计工作。 优化工作模式,便于设计人员协同生产 对于大型勘察设计院而言,基于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高质量落实协同设计,可以切实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整体设计质量。不仅如此,协同设计的发展和应用,可有效减少设计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协同平台有助于实现一体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让项目内的各个专业进行设计工作;利用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校对纠错,真正实现齐头并进、协同合作。 提升工作效率,助力公司提质增效 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是工程勘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协同设计工作系统的优劣会对勘察设计结果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也是保证勘察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勘察设计工作本身难度较大、所处环境较为复杂、工程覆盖面广、周期相对较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借助协同设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中的业务问题,使工作效率得到真正提高。协同设计平台可以实现二维设计文件和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批量出图、电子标签等,协同设计软件中囊括了标准、应用软件、平台以及关系管理等要素,有利于简化工作流程,实现高效线上沟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促进设计成果的沉淀与知识的复用 大型勘察设计院涉及的专业较多、工作量较大,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设计成果。协同设计平台可以保留每个项目的设计文件,实现软件版本和设计环境的最大程度统一,实现设计成果的沉淀与知识的复用,为后续其他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大型勘察设计院还是勘察设计人员,都将会享受到信息技术平台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 杨得鸿.基于BIM3D模型的公路勘察协同设计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000(004):125-125. [2] 刘俊国.协同设计在勘察设计企业的业务探讨与技术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00(005):223-224. [3] 陈雁南,甘帅,陈永涛.勘察设计企业基于CAD的二维协同生产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9,000(006):84-87. [4] 宋元斌,郭世勇,李志标,等.应用BIM实现通信信号协同设计方法的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8,054(002):77-79. [5] 李寿兵.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8,062(010):1-5,12. 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3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 查看全部
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问题分析与研究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敖翔

协同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同设计已从初期发展阶段逐渐过渡到发展中阶段,勘察设计院和软件开发商对协同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并研发出全新软件平台,为提高勘察设计院管理水平、提升勘察设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勘察设计企业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出更加完善的协同工作体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基于此,勘察设计院尤其是大型勘察设计院,有必要对传统设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勘察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明确高效协同设计的实施路径,设计出全新的软件平台系统,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服务质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勘察设计院传统设计模式分析

专业种类多,专业协同作业频繁

根据工程项目内容的不同,需要勘察设计的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别,总体而言,呈现出“涉及的专业种类较多”“专业协同作业频繁”等特点。如果勘察设计过程中缺少沟通和协调,容易导致设计冲突出现,如不同专业管道在汇总时,会出现交叉碰撞,进而直接影响到设计进度和质量。以交通轨道工程为例,除了基本的高速公路之外,铁路、高铁、隧道等不同工程类型不仅在建筑风格上存在差别,其结构功能也十分复杂,尤其是一些途经艰险山区的轨道工程,更是需要勘察设计院出动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轨道交通工程场地地貌日益复杂,常位于道路、山边坡地、涌沟、民宅、厂房及绿化带等场地内。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可能涉及园林、交通、城管、海事、航道、水利(堤防)、电力、电信、煤气、地铁、人防、石油、供水、排水等众多专业,需要多方联系。在铁路工程项目中,需要综合考虑车站与枢纽范围内各项设布置位置、数量和能力,以及车站咽喉、调车驼峰和枢纽进出站线路疏解的构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里程丈量、平面测量、高程测量等专业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勘察工作;不同专业要及时交换数据,以保证精确程度,将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作为设计依据。

工作周期长,设计成果批次多

大型勘察设计院开展工作时,需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同一地区可能需要多个专业进行交叉合作、实现协同设计。对于大型勘察设计院而言,其承包的项目多为大型或特大型项目,工程项目的整体体量大、时间跨度长,需要的技术力量较多;勘察设计必须要在施工之前完成,并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提供服务;设计成果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设计风险,保证设计质量。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为例,在进行勘探过程中,需要以此勘探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的岩土情况,需要不同专业勘探人员之间的精密配合,以此保证数据精确度。同时,随着隧道长度的延长、深度的加深,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也在逐渐增大。尤其是,不同专业之间使用的设计软件版本不同,其相关数据保存缺乏统一的标准,将直接对后续的统一应用带来严重阻碍。

设计需求变化快,修改涉及多专业

除了上述两点内容外,大型勘察设计院中的勘察设计项目还具有设计需求变化快、修改涉及多专业的特点。在勘察设计过程中,需要和业主、施工部门、政府部门等多方进行沟通协调,这些协调工作都是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过后,需要对勘察设计结果进行进一步修改,以此为后续的施工和使用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以往勘察设计经验,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勘察设计变更问题。以城市轨道设计为例,要反复推敲地上和地下因素,优化地上建筑物以及地下管道线路,继而就会出现大量变化的勘探区域。设计亦是如此,在设计反复审核过程中,会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现有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而在修改过程中,需要各专业共同协作,以减少修改次数。例如,在市区道路下,市政管线存在并排敷设或重叠多层敷设等情况,给水、热力、燃气等管线也需要进行详细的探查,这就需要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多次协调,反复探测及修改探查数据,确保探查的准确性。不仅是地下勘察问题,空中电缆、通信线路的探查也要倍加注意,同样需要多专业设计人员针对不同的电线电压,对垂直和水平安全距离作出反复修改。

勘察设计人员面临的问题

设计过程人工协调工作不可控

在传统的勘察设计工作中,所有的协调工作由相应的组织架构来完成,其中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来协调,整个过程存在的风险较多,质量无法保证。一是勘察设计的项目文件大部分存储于个人电脑,文件较为分散,难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善的项目文件。不仅如此,每位勘察设计人员之间的习惯各不相同,多专业协调过程中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极易出现一些问题,还会出现返工现象;二是工程项目未来使用的安全性,需要建立在勘察设计数据基础之上,一旦数据不准确或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导致施工成本增加,还会降低工程效率,增大工程项目风险;三是勘察设计最终成果需要经过业主、施工单位、不同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反复讨论分析后确定,整体流程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设计知识和经验较为分散

勘察设计项目中产生的文件和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包括项目规划路线、项目基本信息等,都可以作为未来大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数据较为分散,无法统一汇聚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继而出现数据长期“沉睡”问题。不仅如此,设计师文件也较为分散,勘察设计院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完整的项目文件,单独信息文件的复用率较低,项目知识文件的价值大大降低。项目文件是勘察设计人员知识和经验的集中体现,如若分散存储,不仅不利于信息共享,也会给设计工作带来影响。

缺少专业集中化的协同设计工具

目前,大型勘察设计院虽然拥有专业化、标准化的文件,但缺少专业集中化的协同设计工具,无法使不同专业的工具在同一平台环境下完成工作。每名勘察设计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习惯,不仅会给多专业协同发展带来障碍,甚至导致勘察设计成本增加。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参数转换过程非常复杂,如在一张设计图中不同设计师在标准图框、比例以及标线等细节上存在差异,一些细微的误差都会对最终成果造成负面影响。专业集中化的协同设计工具的缺失,不仅会影响项目文件的后续应用,还会给文件归档和电子文件验证造成阻碍,数据一致性无法保证。不仅如此,目前勘察设计院普遍缺少统一的设计平台。由上可知,不同勘察人员之间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在设计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人员分开设计,最终导入到一个系统中,需要面对的修改量较大。在后续的统一设计中,可能还会面临多次切换的问题,加上一些软件的兼容性较差,极有可能导致一些设计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出现设计数据失真等现象。


勘察设计院高效协同设计的实施路径

了解自身需求

在实际勘察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不仅包括技术问题,还会涉及到一些管理问题,如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维护等。因此,在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过程中,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大型勘察设计院要编制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发展战略规划,以此加快该技术在项目中的协同应用。以某工程勘察与基坑支护设计的工作项目为例,该建筑项目面积较大,地下室和过江隧道为2至4层,开挖深度达6.7m至23.3m。该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在此情况下,项目工程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协同设计技术,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详细分析,分析项目施工所在地区的特点,建立模型、构建数据库,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而不仅仅是协作。

制定相应标准制度

总体而言,当前传统的勘察设计方案并未真正考虑工程项目本身,二者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这样的做法,势必将给项目实际施工带来直接影响。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落实协同设计。

现阶段,协同设计软件平台众多,但缺少统一标准制度,软件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够完全覆盖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个领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障碍。对此,大型勘察设计院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可行的制度,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各大型勘察设计院积极研发应用协同设计技术。各大型勘察设计院可以出台相应的标准制度,引导有关人员主动投入到协同设计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去。

新时期,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空间数据技术、地质信息统计技术、工程项目建模技术等也都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工程勘察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勘察工作和方案设计的有机融合,以此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对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自动化、专业化、系统化将是其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著名勘察专家彭卫平带领他的勘探团队,基于广州地区的地层实际情况,收集了约30万个钻孔资料,开发出了一套工程地质信息系统,保证每一个勘察团队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地质特性。同时,他们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工作平台,真正实现了勘察设计工作的协同发展,为工程项目设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协同设计体系

在勘察设计工作过程中,确定具体协同设计解决方案至关重要,是保证勘察流程科学合理、稳定落实的关键。例如,室外勘察是工程项目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最终的勘察信息质量。在进行室外勘察过程中,要基于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协同勘察设计系统平台,以有序开展专业化的勘察设计工作。

目前,可供大型勘察设计院采用的协同勘察设计系统平台较少,大型勘察设计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高质量的协同平台。以勘探点为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该勘探点的功能、场地以及岩层条件、样品等,科学选择具体的协同勘察设计系统平台。

在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优化中,勘察设计人员作为核心参与者,提高其专业水平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型勘察设计院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设备操作能力,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

以某勘察设计协同平台为例,其利用SSL技术、P2P技术、多线程技术,不仅实现了多人同时对同一项目进行任务的分解和变更、设计图纸的加密传输,对项目勘察设计计划模板进行管理,还实现了对设计文件审签流程的动态管理。不仅如此,质量表单在勘察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增加页面,在winsock和多线程技术的辅助下,数据传输速度明显提高。

从功能上看,该协同设计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提供互提资料、参考资料、设计文件模版及设计过程中的有关资料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二是设计文件签署流程的灵活定义;三是自动记录设计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处理信息;四是设计文件版本的自动产生及管理;五是设计复核卡片、审核卡片的在线填写;六是项目状态信息向相关人员实时发布;七是设计文件的在线批注;八是状态报告和问题报告的管理。

勘察设计院建立协同设计体系的重要意义

创新管理思路,建立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勘察设计业务不断增加,勘察设计企业规模也随之壮大,出现了众多大型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系统性、复杂性的组织工作和沟通协调工作。《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及《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均指出:要利用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协同设计平台的出现,可以为大型勘察设计院提供更好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科学管理模式实现全面发展。借助协同设计平台,使设计平台和项目管理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覆盖勘察设计的各个流程,设计人员可以及时查看项目过程中的各个文件,有助于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设计工作。

优化工作模式,便于设计人员协同生产

对于大型勘察设计院而言,基于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高质量落实协同设计,可以切实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整体设计质量。不仅如此,协同设计的发展和应用,可有效减少设计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协同平台有助于实现一体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让项目内的各个专业进行设计工作;利用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校对纠错,真正实现齐头并进、协同合作。

提升工作效率,助力公司提质增效

大型勘察设计院协同设计,是工程勘察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协同设计工作系统的优劣会对勘察设计结果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也是保证勘察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勘察设计工作本身难度较大、所处环境较为复杂、工程覆盖面广、周期相对较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借助协同设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中的业务问题,使工作效率得到真正提高。协同设计平台可以实现二维设计文件和三维设计模型中的批量出图、电子标签等,协同设计软件中囊括了标准、应用软件、平台以及关系管理等要素,有利于简化工作流程,实现高效线上沟通、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促进设计成果的沉淀与知识的复用

大型勘察设计院涉及的专业较多、工作量较大,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设计成果。协同设计平台可以保留每个项目的设计文件,实现软件版本和设计环境的最大程度统一,实现设计成果的沉淀与知识的复用,为后续其他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大型勘察设计院还是勘察设计人员,都将会享受到信息技术平台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 杨得鸿.基于BIM3D模型的公路勘察协同设计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000(004):125-125.
[2] 刘俊国.协同设计在勘察设计企业的业务探讨与技术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00(005):223-224.
[3] 陈雁南,甘帅,陈永涛.勘察设计企业基于CAD的二维协同生产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9,000(006):84-87.
[4] 宋元斌,郭世勇,李志标,等.应用BIM实现通信信号协同设计方法的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8,054(002):77-79.
[5] 李寿兵.智能环境下的铁路勘察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8,062(010):1-5,12.
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3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打造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新业态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42 次浏览 • 2021-03-18 16:10 • 来自相关话题

当前,我国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程建设行业也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就如何将创新链和智能链融入到工程建设产业链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打造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新业态,为工程公司服务转型升级赋新能。 中国工程建设市场发展历程 与其他行业相比,工程建设行业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行业,从万里长城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举世瞩目工程的修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纵观新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4年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建设模式。原国家计委负责项目立项和技术引进,大部分技术和工艺包由国外工程公司提供,国内设计院负责工程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指挥部负责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对工程建设直接管理和负责,此阶段奠定了新中国工程建设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5年–2005年 这一阶段,设计院逐步实现了由单一规划设计职能向具备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服务的工程公司转变,可以承担一些中小型的EPC工程总承包任务。大部分工艺包由国外提供,国内工程公司提供管理服务和部分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承担部分工期和费用风险。此模式仍是建设单位主导型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此阶段工程公司快速转型,由传统的设计院发展为面向EPC总承包的工程公司。 第三阶段:2006年–2020年 这一阶段全面实行EPC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工程公司开始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将设计、采购和施工深度融合,建立以施工为驱动的项目执行模式。同时,工程公司打造融投建管生态圈,产业链向两端拓展,向上拓展投融资和前期咨询服务,向下延伸到运维。产业链的拓展为工程公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工程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实现了从设计院到工程公司的转变,产业链的拓展和优化提升了工程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工程公司的能力得到快速增长,规模也迅速扩大。 然而,工程建设行业与现代物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商销售等行业相比,在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卡脖子”问题,专利应用和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比例较低,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作用差距较大,享受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的“红利”不够……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体验为核心,将创新链和智能链融入产业链,为产业链赋新能,是工程公司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业态的必然选择。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 产业链是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通常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工程公司正处于产业链构建的关键环节之上,要以产业链和项目全生命周期为视角,充分挖掘每个环节的价值,并使之互相衔接、耦合促进、同向发力,对全产业链进行系统优化,有机合成,形成炼化产业的“硬核”,快速实现炼化产业链优化升级。 智能链是指事物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以数据驱动资源动态优化配置,进而满足人类各种需求关系的形态,是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拓展发展业态的重要支撑。要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系列组合为“智能链”,定义现代化智能工厂和产业链,升级产业发展创效水平。 创新链是指围绕某一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创新链,为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发展空间。 工程公司要在不断拓展和优化产业链的基础上,将创新链融入产业链,通过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降低工厂建设成本,提高工厂建设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并为业主建造绿色低碳和高附加值的工厂;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产业链,打造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厂,提供工厂可视化管理、智能预测诊断、运行数据分析和生产优化升级,重新定义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模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全新体验。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路径 围绕产业链的拓展和价值优化 产业链的核心功能是创造价值,而价值的体现要通过用户来实现,因此,工程公司执行的项目要始终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核心。工程公司不但要关注自身的生产运营环节,更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如项目投融资、装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运维、终端客户、众包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等利益干系人,使整个产业链能够提升水平,同向发力,促进整个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和价值创造优化。 项目全生命周期优化,就是从立项决策咨询服务、技术线路选择及设计方案、工程项目建设、运行维护、技术优化提升直至工厂报废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进行的优化。在项目选择阶段,为业主提供项目开发论证、项目成本估算、进行技术评估降低技术风险、优化投资方案,提升内在价值、完成项目的审批和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在项目交付阶段,由设计专业人员负责管理设计的有效性、符合性和集成性,通过过程简化、价值工程和可施工、可操作性审查提升价值,通过HAZOP、SIL分析,保证装置流程和系统操作安全,由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开展建设模式和合同模式最佳策划,基于公司成本、工期数据库对比分析项目合理成本及工期,完成项目建设最佳实践;在工厂生产优化阶段,基于已建立的工程数据库,将工程建设的静态数据和工程运维的动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和提升。 围绕智能链的业态重塑 数字智能建设,是企业实现效益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炼化企业已开始从以“组织指挥”为主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向以“数据驱动”为主的管理模式,以期逐渐实现智能工厂、智慧工厂的目标。工程公司在工程实践中具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天然优势,在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搭建的智能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客户提供数字化、集成化、模型化、智能化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数字(智能)工厂与物理工厂的一体化策划与整体设计,实现数字(智能)工厂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实现工程建设数据资产的数字化交付,提供生产计划优化、过程控制和实时优化指导、能源智能管控、设备智能诊断、智能巡检和报警管理、沉浸式培训等应用。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纸质文件交付逐步向数字化交付即数字化工程信息模型交付转变,交付内容包含设计文件、设计模型、工程数据、设备数据、供货商资料和施工数据等。数字化工程信息模型可以在生产技术改造、智能铭牌、隐蔽工程检维修、智能移动巡检、操作人员离线培训和应急演练等方面提供可视化服务,用户可根据需要检索设备和管道等工程对象的属性和数据,与工程文档进行关联。工程公司需在数字化转型模式下,思考探索优化工作模式,形成新的设计平台、工作流程、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推行设计、采购互为渗透的新管理模式,将大大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科学降低费用、缩短工期。 围绕创新链的竞争力提升 工程公司通过构建产业创新链,将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引入各生产环节,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最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支撑相关产业发展。工程公司在以“基础研究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应用中心、市场推广环境”为节点搭建的创新链中,承载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作用。 工程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或自身资源,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成立技术与创新中心,打造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例如,设立在寰球公司的国家能源液化天然气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油烯烃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石油炼油工程技术中心、新疆自治区合成橡胶技术中心、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联合研发推广中心等,将有力地促进科技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工程公司积极识别、判断并跟进未来新兴技术领域,形成研究、开发、试验、验证及合作平台,将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研发集合在一起。例如,寰球公司技术研究院在氢气液化、氢气储存、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多个研究合作项目,为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构建绿色、清洁、高效能源体系,搭建起技术储备和技术服务的平台。 工程公司通过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与国内外技术提供商的长期合作,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企业规划发展方向,助力企业获得高附加值新产品技术,通过价值增值赢得市场。在此过程中,工程公司成为新技术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无论新技术来自工程公司自身还是其他技术公司,工程公司都能够依托其深厚的工程化及设计底蕴,优化新技术流程,解决工程设计难题,促进新技术成功顺利落地,帮助企业规避新技术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展望 工程公司要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工程公司发展新业态是必由之路 2020年以后的工程公司,必定是聚合化发展和产业链、智能链、创新链融为一体的新业态下的工程公司,这也是工程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制造、机械化安装为基础的设计、制造和建设的一体化将取代过去的工程建设模式;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程设计一体化也将取代三者割裂的旧体制,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工艺包开发拓展研发成果,工程化推动应用成果的新模式将成为新业态;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工厂运行优化一体化也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化、智能化作为基因融入工程建设行业的全过程,从立项决策、技术选择、投资估算、工程建设、生产运维到工厂改进都会贯穿其中,做到工程公司与生产企业的融合聚合发展、互相促进。 为实现新业态,工程公司必将在组织机构、运营平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上作出适应性改变 工程公司要根据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建立与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体制。面对瞬息万变的工程建设市场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工程公司必须建立敏捷型项目组织机构,能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要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造成市场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快速作出决策并迅速执行。“天下武功,为快不破”。当下是一个“快”的时代,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工程公司的要求是“多、快、好、省”。“多”体现的是项目的集中度,业主希望在一个项目中一家工程公司尽量承担更多的工作,减少工作界面,便于管理协调;“快”是要求企业以最快 的速度提供可交付产品并快速建成投产;“好”是要求服务好、质量好,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更好的体验;“省”是要求工程优化,投资省、运维费用低,快速回收资本。 工程公司要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将线下运行全部转移到线上操作,及时分析判断公司运营状况,防范生产经营重大风险,积累组织过程资产用于公司投标报价、项目执行、人员培养等;建立以项目运行为基础,面向研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运维的开放管控平台和众包服务平台,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技术数字化、管理效益化,并利用云数据集成平台,实现数据多界面融合,通过实时采集生产运行中的海量异构、多元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利用在线监测、可视化浏览、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国际工程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如雅克博斯的AVEVA E3D平台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可复用、可分包;塞班公司的IBIS项目管理集成系统能整合全球资源,在同一平台工作;沃利帕森的5D设计平台将进度和费用融合进入传统的三维模型,并实现控制的可视化;德西尼布的EASY PLANT以对工作的量化为基础进行全面的管控。 工程公司要打造适应新业态下的考核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重苦劳不重业绩、重流程不重结果,“养绵羊不养豺狼”的考核激励方式,培养打造满足新业态发展管理和技能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装备采购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数字智能技术将成为工程公司从业者的基本素养和生产工具,开放、协作、协同将是行业工作的新常态。 工程公司要建立项目执行智能数据库,由“人脑决策”向“数据辅助决策”过渡的决策模型,降低项目执行风险;工程公司要按照产品线(炼油、乙烯、聚烯烃、LNG、煤化工等)和项目执行模式(国内项目、国外项目、高端项目、中低端项目等)建立项目执行经验数据库,按照存储资料可视化、档案化、易查询、可复制的原则建立智能数据库,降低缺乏数据人为决策带来的风险。 为了占领制高点,打造行业发展新业态,国内外各大公司都在积极筹划。例如,日本千代田公司开展的“工厂运行智能诊断系统”和“数字双胞胎技术”拓展了产业链,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并带来可观收入;美国福陆公司投资模块化制造厂,支撑炼化工厂模块的异地制造,开发海克斯康第三代模块化技术,引领模块化技术发展潮流,极大节省了建筑用地和工程材料消耗;中国石油成立新材料领导机构,重点发展新材料业务,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寰球公司调整发展战略,将数字智能作为四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些新举动必将催生行业新业态,为绿色低碳、数字智能铺路,成为工程公司生存发展的“新引擎”。 总而言之,在新冠肺炎疫情、低油价和逆全球化的多重压力下,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特别是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可能长期处于萎缩低迷状态,工程公司将被迫进入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日趋严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实现生存发展,必须用创新链、智能链重塑产业链,打造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并建立与之相应的企业体制机制,实现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张来勇 汪长山 马明燕 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3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   查看全部
当前,我国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程建设行业也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就如何将创新链和智能链融入到工程建设产业链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打造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新业态,为工程公司服务转型升级赋新能。
  • 中国工程建设市场发展历程

与其他行业相比,工程建设行业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行业,从万里长城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举世瞩目工程的修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纵观新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4年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建设模式。原国家计委负责项目立项和技术引进,大部分技术和工艺包由国外工程公司提供,国内设计院负责工程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指挥部负责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对工程建设直接管理和负责,此阶段奠定了新中国工程建设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5年–2005年
这一阶段,设计院逐步实现了由单一规划设计职能向具备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服务的工程公司转变,可以承担一些中小型的EPC工程总承包任务。大部分工艺包由国外提供,国内工程公司提供管理服务和部分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承担部分工期和费用风险。此模式仍是建设单位主导型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此阶段工程公司快速转型,由传统的设计院发展为面向EPC总承包的工程公司。
第三阶段:2006年–2020年
这一阶段全面实行EPC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工程公司开始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将设计、采购和施工深度融合,建立以施工为驱动的项目执行模式。同时,工程公司打造融投建管生态圈,产业链向两端拓展,向上拓展投融资和前期咨询服务,向下延伸到运维。产业链的拓展为工程公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工程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实现了从设计院到工程公司的转变,产业链的拓展和优化提升了工程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工程公司的能力得到快速增长,规模也迅速扩大。
然而,工程建设行业与现代物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商销售等行业相比,在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和“卡脖子”问题,专利应用和科技成果商业化转化比例较低,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作用差距较大,享受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带来的“红利”不够……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体验为核心,将创新链和智能链融入产业链,为产业链赋新能,是工程公司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业态的必然选择。
1212331.png

  •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

产业链是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通常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工程公司正处于产业链构建的关键环节之上,要以产业链和项目全生命周期为视角,充分挖掘每个环节的价值,并使之互相衔接、耦合促进、同向发力,对全产业链进行系统优化,有机合成,形成炼化产业的“硬核”,快速实现炼化产业链优化升级。
智能链是指事物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以数据驱动资源动态优化配置,进而满足人类各种需求关系的形态,是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拓展发展业态的重要支撑。要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系列组合为“智能链”,定义现代化智能工厂和产业链,升级产业发展创效水平。
创新链是指围绕某一创新的核心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创新链,为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发展空间。
工程公司要在不断拓展和优化产业链的基础上,将创新链融入产业链,通过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降低工厂建设成本,提高工厂建设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并为业主建造绿色低碳和高附加值的工厂;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产业链,打造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厂,提供工厂可视化管理、智能预测诊断、运行数据分析和生产优化升级,重新定义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模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全新体验。
  •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路径

围绕产业链的拓展和价值优化
产业链的核心功能是创造价值,而价值的体现要通过用户来实现,因此,工程公司执行的项目要始终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核心。工程公司不但要关注自身的生产运营环节,更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如项目投融资、装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运维、终端客户、众包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等利益干系人,使整个产业链能够提升水平,同向发力,促进整个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和价值创造优化。
项目全生命周期优化,就是从立项决策咨询服务、技术线路选择及设计方案、工程项目建设、运行维护、技术优化提升直至工厂报废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进行的优化。在项目选择阶段,为业主提供项目开发论证、项目成本估算、进行技术评估降低技术风险、优化投资方案,提升内在价值、完成项目的审批和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在项目交付阶段,由设计专业人员负责管理设计的有效性、符合性和集成性,通过过程简化、价值工程和可施工、可操作性审查提升价值,通过HAZOP、SIL分析,保证装置流程和系统操作安全,由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开展建设模式和合同模式最佳策划,基于公司成本、工期数据库对比分析项目合理成本及工期,完成项目建设最佳实践;在工厂生产优化阶段,基于已建立的工程数据库,将工程建设的静态数据和工程运维的动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和提升。
围绕智能链的业态重塑
数字智能建设,是企业实现效益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炼化企业已开始从以“组织指挥”为主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向以“数据驱动”为主的管理模式,以期逐渐实现智能工厂、智慧工厂的目标。工程公司在工程实践中具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天然优势,在以“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搭建的智能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客户提供数字化、集成化、模型化、智能化系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数字(智能)工厂与物理工厂的一体化策划与整体设计,实现数字(智能)工厂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实现工程建设数据资产的数字化交付,提供生产计划优化、过程控制和实时优化指导、能源智能管控、设备智能诊断、智能巡检和报警管理、沉浸式培训等应用。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纸质文件交付逐步向数字化交付即数字化工程信息模型交付转变,交付内容包含设计文件、设计模型、工程数据、设备数据、供货商资料和施工数据等。数字化工程信息模型可以在生产技术改造、智能铭牌、隐蔽工程检维修、智能移动巡检、操作人员离线培训和应急演练等方面提供可视化服务,用户可根据需要检索设备和管道等工程对象的属性和数据,与工程文档进行关联。工程公司需在数字化转型模式下,思考探索优化工作模式,形成新的设计平台、工作流程、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推行设计、采购互为渗透的新管理模式,将大大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科学降低费用、缩短工期。
围绕创新链的竞争力提升
工程公司通过构建产业创新链,将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引入各生产环节,实现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目标,最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支撑相关产业发展。工程公司在以“基础研究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应用中心、市场推广环境”为节点搭建的创新链中,承载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作用。
工程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或自身资源,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成立技术与创新中心,打造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例如,设立在寰球公司的国家能源液化天然气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油烯烃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石油炼油工程技术中心、新疆自治区合成橡胶技术中心、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联合研发推广中心等,将有力地促进科技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工程公司积极识别、判断并跟进未来新兴技术领域,形成研究、开发、试验、验证及合作平台,将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研发集合在一起。例如,寰球公司技术研究院在氢气液化、氢气储存、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多个研究合作项目,为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构建绿色、清洁、高效能源体系,搭建起技术储备和技术服务的平台。
工程公司通过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与国内外技术提供商的长期合作,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企业规划发展方向,助力企业获得高附加值新产品技术,通过价值增值赢得市场。在此过程中,工程公司成为新技术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无论新技术来自工程公司自身还是其他技术公司,工程公司都能够依托其深厚的工程化及设计底蕴,优化新技术流程,解决工程设计难题,促进新技术成功顺利落地,帮助企业规避新技术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
12331414.png

  • 产业链、智能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展望

工程公司要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工程公司发展新业态是必由之路
2020年以后的工程公司,必定是聚合化发展和产业链、智能链、创新链融为一体的新业态下的工程公司,这也是工程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制造、机械化安装为基础的设计、制造和建设的一体化将取代过去的工程建设模式;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程设计一体化也将取代三者割裂的旧体制,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工艺包开发拓展研发成果,工程化推动应用成果的新模式将成为新业态;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工厂运行优化一体化也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化、智能化作为基因融入工程建设行业的全过程,从立项决策、技术选择、投资估算、工程建设、生产运维到工厂改进都会贯穿其中,做到工程公司与生产企业的融合聚合发展、互相促进。
为实现新业态,工程公司必将在组织机构、运营平台、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上作出适应性改变
工程公司要根据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建立与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体制。面对瞬息万变的工程建设市场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工程公司必须建立敏捷型项目组织机构,能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要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造成市场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快速作出决策并迅速执行。“天下武功,为快不破”。当下是一个“快”的时代,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工程公司的要求是“多、快、好、省”。“多”体现的是项目的集中度,业主希望在一个项目中一家工程公司尽量承担更多的工作,减少工作界面,便于管理协调;“快”是要求企业以最快 的速度提供可交付产品并快速建成投产;“好”是要求服务好、质量好,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更好的体验;“省”是要求工程优化,投资省、运维费用低,快速回收资本。
工程公司要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平台,将线下运行全部转移到线上操作,及时分析判断公司运营状况,防范生产经营重大风险,积累组织过程资产用于公司投标报价、项目执行、人员培养等;建立以项目运行为基础,面向研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运维的开放管控平台和众包服务平台,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技术数字化、管理效益化,并利用云数据集成平台,实现数据多界面融合,通过实时采集生产运行中的海量异构、多元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利用在线监测、可视化浏览、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国际工程公司都建立了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如雅克博斯的AVEVA E3D平台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可复用、可分包;塞班公司的IBIS项目管理集成系统能整合全球资源,在同一平台工作;沃利帕森的5D设计平台将进度和费用融合进入传统的三维模型,并实现控制的可视化;德西尼布的EASY PLANT以对工作的量化为基础进行全面的管控。
工程公司要打造适应新业态下的考核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重苦劳不重业绩、重流程不重结果,“养绵羊不养豺狼”的考核激励方式,培养打造满足新业态发展管理和技能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装备采购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数字智能技术将成为工程公司从业者的基本素养和生产工具,开放、协作、协同将是行业工作的新常态。
工程公司要建立项目执行智能数据库,由“人脑决策”向“数据辅助决策”过渡的决策模型,降低项目执行风险;工程公司要按照产品线(炼油、乙烯、聚烯烃、LNG、煤化工等)和项目执行模式(国内项目、国外项目、高端项目、中低端项目等)建立项目执行经验数据库,按照存储资料可视化、档案化、易查询、可复制的原则建立智能数据库,降低缺乏数据人为决策带来的风险。
为了占领制高点,打造行业发展新业态,国内外各大公司都在积极筹划。例如,日本千代田公司开展的“工厂运行智能诊断系统”和“数字双胞胎技术”拓展了产业链,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并带来可观收入;美国福陆公司投资模块化制造厂,支撑炼化工厂模块的异地制造,开发海克斯康第三代模块化技术,引领模块化技术发展潮流,极大节省了建筑用地和工程材料消耗;中国石油成立新材料领导机构,重点发展新材料业务,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寰球公司调整发展战略,将数字智能作为四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些新举动必将催生行业新业态,为绿色低碳、数字智能铺路,成为工程公司生存发展的“新引擎”。
总而言之,在新冠肺炎疫情、低油价和逆全球化的多重压力下,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特别是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可能长期处于萎缩低迷状态,工程公司将被迫进入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日趋严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实现生存发展,必须用创新链、智能链重塑产业链,打造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并建立与之相应的企业体制机制,实现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张来勇 汪长山 马明燕
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3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导和服务的通知

轻舞飞扬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10 次浏览 • 2020-10-13 11:24 • 来自相关话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企业之间开展共享用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合作,对解决用工余缺矛盾、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对共享用工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共享用工有序开展,进一步发挥共享用工对稳就业的作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解决稳岗压力大、生产经营用工波动大的问题。重点关注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稳岗意愿强的企业,以及因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长期停工停产企业,引导其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短期内用人需求量大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对通过共享用工稳定职工队伍的企业,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可按规定继续实施。 二、加强对共享用工的就业服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企业间共享用工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及时了解企业缺工和劳动者富余信息,免费为有用工余缺的企业发布供求信息,按需组织专场对接活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共享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帮助有需求的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加强职业培训服务,对开展共享用工的劳动者需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的,可按规定纳入技能提升培训范围。对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和劳动者,免费提供劳动用工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有效防范用工风险。 三、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及时签订合作协议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防范开展共享用工中的矛盾风险。合作协议中可约定调剂劳动者的数量、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休息、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标准和支付时间与方式、食宿安排、可以退回劳动者的情形、劳动者发生工伤后的责任划分和补偿办法以及交通等费用结算等。 四、指导企业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意愿和知情权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员工富余企业(原企业)在将劳动者安排到缺工企业工作前征求劳动者意见,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共享用工期限不应超过劳动者与原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剩余期限。要指导缺工企业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劳动者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企业不得将在本单位工作的被派遣劳动者以共享用工名义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 五、指导企业依法变更劳动合同 原企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将劳动者安排到缺工企业工作,不改变原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者非由其用人单位安排而自行到其他单位工作的,不属于本通知所指共享用工情形。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原企业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明确劳动者新的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应遵守缺工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等。 六、维护好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和督促缺工企业合理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及时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结算给原企业。要指导和督促原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不得克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以任何名目从中收取费用。要指导和督促原企业跟踪了解劳动者在缺工企业的工作情况和有关诉求,及时帮助劳动者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由原企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补偿办法可与缺工企业约定。 七、保障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工作的自主权 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缺工企业未按照约定履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义务的,劳动者可以回原企业,原企业不得拒绝。劳动者不适应缺工企业工作的,可以与原企业、缺工企业协商回原企业。劳动者严重违反缺工企业规章制度、不能胜任工作以及符合合作协议中约定的可以退回劳动者情形的,缺工企业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原企业。共享用工合作期满,劳动者应回原企业,原企业应及时予以接收安排。缺工企业需要、劳动者愿意继续在缺工企业工作且经原企业同意的,应当与原企业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原企业与缺工企业续订合作协议。原企业不同意的,劳动者应回原企业或者依法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回原企业或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原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缺工企业招用尚未与原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八、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和查处违法行为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劳动纠纷协商解决机制,与劳动者依法自主协商化解劳动纠纷。加强对涉共享用工劳动争议的处理,加大调解力度,创新仲裁办案方式,做好调裁审衔接,及时处理因共享用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共享用工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以共享用工名义违法开展劳务派遣和规避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开展共享用工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共享用工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20年9月30日 查看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企业之间开展共享用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合作,对解决用工余缺矛盾、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对共享用工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共享用工有序开展,进一步发挥共享用工对稳就业的作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企业间开展共享用工,解决稳岗压力大、生产经营用工波动大的问题。重点关注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稳岗意愿强的企业,以及因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长期停工停产企业,引导其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短期内用人需求量大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对通过共享用工稳定职工队伍的企业,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稳岗返还等政策可按规定继续实施。

二、加强对共享用工的就业服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企业间共享用工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及时了解企业缺工和劳动者富余信息,免费为有用工余缺的企业发布供求信息,按需组织专场对接活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共享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帮助有需求的企业精准、高效匹配人力资源。加强职业培训服务,对开展共享用工的劳动者需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的,可按规定纳入技能提升培训范围。对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和劳动者,免费提供劳动用工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有效防范用工风险。

三、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及时签订合作协议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防范开展共享用工中的矛盾风险。合作协议中可约定调剂劳动者的数量、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休息、劳动保护条件、劳动报酬标准和支付时间与方式、食宿安排、可以退回劳动者的情形、劳动者发生工伤后的责任划分和补偿办法以及交通等费用结算等。

四、指导企业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意愿和知情权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员工富余企业(原企业)在将劳动者安排到缺工企业工作前征求劳动者意见,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共享用工期限不应超过劳动者与原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剩余期限。要指导缺工企业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劳动者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企业不得将在本单位工作的被派遣劳动者以共享用工名义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

五、指导企业依法变更劳动合同

原企业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将劳动者安排到缺工企业工作,不改变原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劳动者非由其用人单位安排而自行到其他单位工作的,不属于本通知所指共享用工情形。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原企业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明确劳动者新的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应遵守缺工企业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等。

六、维护好劳动者在共享用工期间的合法权益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和督促缺工企业合理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及时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结算给原企业。要指导和督促原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不得克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以任何名目从中收取费用。要指导和督促原企业跟踪了解劳动者在缺工企业的工作情况和有关诉求,及时帮助劳动者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由原企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补偿办法可与缺工企业约定。

七、保障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工作的自主权

劳动者在缺工企业工作期间,缺工企业未按照约定履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义务的,劳动者可以回原企业,原企业不得拒绝。劳动者不适应缺工企业工作的,可以与原企业、缺工企业协商回原企业。劳动者严重违反缺工企业规章制度、不能胜任工作以及符合合作协议中约定的可以退回劳动者情形的,缺工企业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原企业。共享用工合作期满,劳动者应回原企业,原企业应及时予以接收安排。缺工企业需要、劳动者愿意继续在缺工企业工作且经原企业同意的,应当与原企业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原企业与缺工企业续订合作协议。原企业不同意的,劳动者应回原企业或者依法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回原企业或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原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缺工企业招用尚未与原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八、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和查处违法行为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开展共享用工的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劳动纠纷协商解决机制,与劳动者依法自主协商化解劳动纠纷。加强对涉共享用工劳动争议的处理,加大调解力度,创新仲裁办案方式,做好调裁审衔接,及时处理因共享用工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共享用工中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以共享用工名义违法开展劳务派遣和规避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开展共享用工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共享用工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20年9月30日

这76项职业资格今年将分步取消!其中多项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有关!

轻舞飞扬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16 次浏览 • 2020-09-22 17:23 • 来自相关话题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今年年底前,拟分批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 其中,第4、5、6、29、30、31、41、66、68项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相关,按《通知》规定,将于12月31日前第二批退出。退出目录后,将由用人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按照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支持服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安排表》如下:   查看全部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今年年底前,拟分批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

其中,第4、5、6、29、30、31、41、66、68项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相关,按《通知》规定,将于12月31日前第二批退出。退出目录后,将由用人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按照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支持服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安排表》如下:

cd9d9cd554814cfb.jpg

 

工程设计的一些标准是什么?

回复

匿名用户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1282 次浏览 • 2020-09-01 21:50 • 来自相关话题

2020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来啦!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48 次浏览 • 2020-08-09 10:21 • 来自相关话题

日前,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2020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统计显示,各项经济指标“涨跌互现”,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分别同比增长10.76%、4.78%;完成竣工产值和房屋竣工面积分别同比下降7.84%、12.57%。江苏省建筑业依然领跑全国各地,总产值达到12428.68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33%。 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 成总产值100840.12亿元,同比下降0.76%; 完成竣工产值38027.75亿元,同比下降7.84%; 签订合同总额390875.38亿元,同比增长7.39%; 其中新签合同额125992.08亿元,同比增长4.73%; 房屋施工面积112.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4%; 房屋竣工面积12.4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57%。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 企业数102712个,同比增长10. 76%; 从业人数4120. 90万人,同比下降4.38%; 劳动生产率为232019元/人,同比增长4.78%。 综上情况分析,建筑业增加值经初步核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535亿元,同比下降1.9%; 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5%。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业总产值,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3.8%; 上半年,建筑业总产值100840.12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0.76%。 截至今年6月底,建筑业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 建筑业从业人数4120.9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88.93万人,下降4.38%; 建筑业企业单位数10271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9979个,增长10.7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66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2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6.47%; 今年上半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32019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78%。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 营业额4259.9亿元,同比下降10.6%(折合605.8亿美元,同比下降13.8%); 新签合同额7538.2亿元,同比增长5.0%(折合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289份,新签合同额4240.2亿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6.3%,同比下降1.7%(折合603亿美元,同比下降5.2%);完成营业额2501.2亿元,占同期总额的58.7%,同比下降4.4%(折合355.7亿美元,同比下降7.8%)。 该报告还统计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建筑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依然领跑全国各地区建筑业,建筑业总产值继续超过1万亿元,达到12428.68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 33%。 除江苏外,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的还有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山东、福建、北京、河南和湖南共9个地区,上述10省市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5.87%。 从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增长情况看,有19个地区的建筑业总产值较上年同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其中,西藏、新疆的增幅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了50.41%和24.54%。有12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其中,湖北出现了21.40%的负增长。 此外,今年上半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有28个地区保持增长,3个地区有所降低。劳动生产率排序前三位的地区是北京、湖北和上海,分别为357198元/人、331313元/人和327184元/人。劳动生产率增幅超过10%的有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广西、山东、辽宁和内蒙古9个地区。 查看全部
日前,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2020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统计显示,各项经济指标“涨跌互现”,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分别同比增长10.76%、4.78%;完成竣工产值和房屋竣工面积分别同比下降7.84%、12.57%。江苏省建筑业依然领跑全国各地,总产值达到12428.68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33%。


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

成总产值100840.12亿元,同比下降0.76%;

完成竣工产值38027.75亿元,同比下降7.84%;

签订合同总额390875.38亿元,同比增长7.39%;

其中新签合同额125992.08亿元,同比增长4.73%;

房屋施工面积112.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4%;

房屋竣工面积12.4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57%。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

企业数102712个,同比增长10. 76%;

从业人数4120. 90万人,同比下降4.38%;

劳动生产率为232019元/人,同比增长4.78%。


综上情况分析,建筑业增加值经初步核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535亿元,同比下降1.9%;

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5%。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业总产值,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3.8%;

上半年,建筑业总产值100840.12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0.76%。


截至今年6月底,建筑业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和劳动生产率:

建筑业从业人数4120.9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88.93万人,下降4.38%;

建筑业企业单位数10271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9979个,增长10.7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66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2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6.47%;

今年上半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32019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78%。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

营业额4259.9亿元,同比下降10.6%(折合605.8亿美元,同比下降13.8%);

新签合同额7538.2亿元,同比增长5.0%(折合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289份,新签合同额4240.2亿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6.3%,同比下降1.7%(折合603亿美元,同比下降5.2%);完成营业额2501.2亿元,占同期总额的58.7%,同比下降4.4%(折合355.7亿美元,同比下降7.8%)。


该报告还统计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各地区建筑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依然领跑全国各地区建筑业,建筑业总产值继续超过1万亿元,达到12428.68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2. 33%。


除江苏外,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的还有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山东、福建、北京、河南和湖南共9个地区,上述10省市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5.87%。


从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增长情况看,有19个地区的建筑业总产值较上年同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其中,西藏、新疆的增幅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了50.41%和24.54%。有12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其中,湖北出现了21.40%的负增长。

此外,今年上半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有28个地区保持增长,3个地区有所降低。劳动生产率排序前三位的地区是北京、湖北和上海,分别为357198元/人、331313元/人和327184元/人。劳动生产率增幅超过10%的有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广西、山东、辽宁和内蒙古9个地区。

工程设计人来话梅糖众包平台摆摊吧!

zc12123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62 次浏览 • 2020-06-05 11:51 • 来自相关话题

响应号召快来摆摊
响应号召快来摆摊
摆摊.png
天津话梅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50072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