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话梅糖工程服务众包平台!

可怕的不是人工智能,可怕的是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入侵”设计领域?

最近有关人工智能入侵建筑行业的议论非常热闹,唤起了行业人对于科技威胁的担忧。

我想说,同志们过虑了。

因为,我们中很多人可能熬不到人工智能来威胁的那天,就已经下课。

1、终于

地产龙头也拿自己人薪酬开刀



在今天的地产公司,降薪其实见怪不怪,但这次不一样:一向重视人力的地产龙头万科,也开始结构性缩减员工薪酬,确有不同意义(相关资讯来自公众号涛哥杂谈在上周一篇热文“情怀总输给现实,地产黄金时代的终结”)。

年报显示,万科在2016年首次实现了超过200亿的净利润,其市场占有率也提升到3.1%;可惜增收不增利,净利润率由2014年的10.76%,降至2016的8.74%(数据来源于联商咨询)。

从这个数据可见,这个行业中的优秀者如万科,其利润的增长不是来自行业红利,而是通过扩大规模实现,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对于其他相当部分的地产企业,更加高企的融资成本,略逊一筹的管理水平,利润率跳水的趋势将更为堪忧。

在此背景下,加上人才供给已严重过剩,企业选择节流,收紧人力成本,心平气和的说,再正常不过。

而此刻回顾链条下游设计院的劳动回报,早就逼近冰点,已经降无可降。




2、当下

白领精英正逐步沦为重资产



之前以为,以白领精英自居的我们,是以四两拨千斤的轻资产角色参与这个游戏,赚的是脑力劳动的钱,还颇为傲娇,但事实是,并非那么轻:

 
一个普通员工月薪一万,公司为此付出的成本大约是三万;

作为管理者,手下有10个这样的兵,这个团队一个月的人力成本就是三十万;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同时,精英们会变得越来越“重”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正在迈入老龄社会,大约15年后,全国人口抚养比会比现在翻一番,预示着人力成本也会翻一番;在高企的人力成本下,按现在臃肿的人力配置企业根本无法生存,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是企业存活的不得已的选择。


地产如此,设计院更是如此。


船太大,人太多,开不快呀,何况这船还想着要飞起来呢!


涛哥杂谈文章中的一句话,可谓是当头棒喝:


有份工作就不错了,真以为自己都是精英啊。




3、未来

企业会越来越骨感




地产的分工已经非常细化与成熟,房企的职能构架将变得极其精简。


除了基础岗位职能可以外包,含金量高的核心业务也会逐渐被划出企业的边界之外,这里面当然包含了设计管理职能--高水准的咨询公司完全可以涵盖取代地产设计部的职能。


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底层逻辑上决定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对比,即,当企业采购某项服务的交易成本低于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管理成本,那么这项服务就应该被划出企业边界之外。
 

为什么说未来房企必然会越来越骨感?


一方面是外包带来的人力成本降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为形成专业化的外包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设计端也做着类似的转变:


过去两年内,多家互联网企业都发布了虚拟设计院平台,其实质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工具,继续精简组织构架,由“公司+个人”过渡到“平台+个人”,大幅降低成本。

 

是科技进步,在提高管理集中度。


是新一代生产力,在裁剪着企业的边界。



4、威胁!

人工智能入侵设计领域?



人工智能会威胁甚至取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么?

 
个人觉得不会,道理很简单:
 

谁愿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后,拿着这个大杀器,去做设计这样一件事情?去挣这点一次性买卖的微薄的设计费???


这无异于为了得到一滴纯净的水,花费了一桶水的代价--做这样的事情,智能秒变智障。


人工智能的应用肯定只会选择有发展潜力,有更为广泛需求,有持久和丰厚回报的领域。

 
目前设计领域的这些智能产品, 可以几秒钟变出各种建筑强排方案,可以一个键点下去,就完成了大量的机械绘图工作,怎么看都只是一个辅助设计师的工具。

 
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不如先关心即将铺开的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

 
未来的公司都会是数据形公司,地产行业并不例外,而地产或设计企业的数据化,必然始于企业级BIM的应用,例如:


利用BimEx全过程管理云平台及其配套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项目开发、设计、建造过程,以数字化的业务流程,精准定量优化内部的运营管控,实现跨越量级的提质、增效、降成本;


当逐步延伸到物业的运营维护,将体现其更大的价值,行业中领先者如万达,已经在大力实践--至此,原本冰冷的建筑终于和万千的用户“对话”,在这个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用户数据,将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


不管是用来挖掘商业价值,还是优化前端设计,只有积累了大量数据,以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才具备发挥威力的条件。


未来已经兵临城下

我们如何逐个击破?




一、用价值,把入场券拽紧在手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建立自己独立的损益表:

 

如果是一个月薪一万的普通员工,为公司创造每个月十万的价值,职位仍旧是稳当的;

如果是手下有10个兵的总监,带领团队为公司创造每个月一百万的价值,那才到60分的及格线!


以创业者心态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我们永远被需要的根基。

 

二、用能力,游弋在企业边界之外

 

企业的业务会外包,部门会消减,但这些业务永远都在,永远都需要人来做,而且永远是这个行业里头的人来做:


过去用什么知识技能给所在公司服务,就可以用同样的东西服务于所有甲方。


不同是身份的转换,由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对于个人的要求,除了高度专业化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极强的综合素质。

 

三、防守--避开“人工智能”的火力区

 

此刻开始的成长需要到达这样的效果:工作三年,就要有三年的有效积累;工作十年,就必须要有十年的经验技能壁垒;这些技能沉淀不会因为技术突变而一夜间回到解放前。
 

选择耕耘的领域必须避开容易被机器自动化狙击的简单重复劳动,比如,低技术含量的制图、建模,容易被标准化的管理技能,等等。

 
可以考虑这样一些安全方向:有创造性的工作,与人深度协作的技能,跨界沟通与资源整合能力。

 

四、进攻--装备工具变身收割者

 

再锋利的大刀,也敌不过最原始的枪炮;我们必须要拥抱变化,学会用工具,而且是武装最先进的工具:


人工智能也罢,信息技术也罢,都不外乎是工具,而站在工具背后的,暂时还轮不到AI,是人,而且是这个行业内的人;


有幸坐在这艘巨舰的驾驶舱的幸存者,将所向披靡,变身收割者。
 

只是可惜,驾驶舱容量极其有限,赶快上船吧。

 写在最后

一场惨烈的攻城略地一触即发

有劫后余生,就有血洒疆场。


还以为对手是科技怪物?


但翻开这“怪物”的盔甲,里面是血肉之躯。

这哪里是和未来在交兵?

这分明是人与人的战争。

来自微信:公众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 个评论

底层逻辑上决定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对比,即,当企业采购某项服务的交易成本低于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管理成本,那么这项服务就应该被划出企业边界之外。
企业边界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关注我们的微博

扫描我们的微信


微信公众号:话梅糖工程众包
微信ID:huameitangcom
天津话梅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5007254号-1